长江在过了云南虎跳峡以后,急转盘旋,形成了一个倒U字形河谷,无量河自其顶端汇入,形成三条河道聚集的景观,名三江口。有着四百多年历史的纳西族古寨俄亚大村,就在无量河的二级支流——龙达河北岸。
在交通闭塞的俄亚大村,马是重要的交通工具。
美籍奥地利探险家、植物学家和地理学家约瑟夫·洛克曾经在《中国西南古纳西王国》这样描述它:“整个贡嘎岭山脉和无量河曾经被纳西首领统治,具体时间是明朝万历年间(-年)。那儿有许多纳西村庄,统称为俄亚,村子的居民都是过去防守那些区域的纳西士兵的后裔。”按照今天的行政区划,俄亚大村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地处云南宁蒗、丽江、香格里拉与四川稻城、木里五县交界处,真正的“鸡鸣两省五县”。
经盐源泸沽湖到木里县依吉乡,在去俄亚的路上,一路尘土飞扬,坑坑洼洼,越野车才能通行。在悬崖峭壁间穿行,有些地方只能容得下一辆车通过,非常惊险。放眼望去,满山原始茂林,不远处还有积雪覆顶。经过十多个小时的颠簸,双脚才得以触及柔软的泥土。正是因为难以抵达,俄亚大村成为不少探险者口耳相传的‘秘境”,外界对于这里独特的马帮文化、建筑以及“伙婚”,于不了解中报以好奇。不过,随着社会的快速变化,俄亚人不再与世隔绝。
俄亚马帮
马帮
由于交通闭塞,俄亚几乎家家户户都养有数量不等的骡马。村民上山要骑马,运输靠骡马,送肥拉粮离不开骡马,骡马与俄亚人祖祖辈辈的生活和生产息息相关。
28岁的年轻村长、现任村支书呷若告诉我:“俄亚全村共有多户人家,共多村民,一般一家有三四匹骡马,全村有上千匹。”
傍晚,俄亚公路上一片繁忙,一队队的骡马正在回村,它们驮着粮食、柴块、麦草等物。骡马流中夹杂着村民,他们或扛着农具,或背着背篼。骡马成串进村的场面要持续一两个小时。
过去,马帮是他们与外界沟通的唯一渠道。呷若告诉我,俄亚大村通车前,拥有五六十支马帮,从业人员数百人,远近闻名。他们往返于云南的迪庆、丽江,四川的稻城、木里瓦厂区及俄亚纳西族乡。马帮通常从交通条件好的地方驮小商品到偏僻的地方,然后从偏僻的地方驮山里出产物到交通条件好的地方。
马帮运送木材
年,俄亚大村正式通车,车辆运输取代了马帮,但村里的骡马数量并没有减少,“因为村民住地和庄稼地隔得太远,这些骡马便用来驮粪和庄稼。”大村纳西族教师古玛说。主人在田里劳动,骡马就在旁边吃草,或被关进庄稼地的圈里,等到下午再驮农具和柴草回家。
如今,俄亚大村的年轻人喜欢摩托胜过了骡马。30岁的苏朗年花多元买了一辆摩托车,出行都骑。他说,“现在全村已经有近百辆摩托车,村里的年轻人喜欢在摩托上装上音响,一路走一路放,很拉风。”
在俄亚大村脚下,龙达河在这里流过,大村人利用龙达河的旁系支流,顺流而建建起了一座座小巧的水磨房,圆木搭建,白土盖顶。
一早将粮食倒进粮斗,下午就磨好了生活所需的糌粑、米面,省时省力,从不担心丢失。
“披星戴月”是俄亚纳西人服饰的特点,男穿麻衣长裤,女穿短衣长裙,未婚女子梳长发长辫,已婚女子梳发髻,贤德善良,她们的传统服饰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一套用麻料制成,另一套用绸缎制成,重大节日时、走亲戚时穿。
纳西族女人各个心灵手巧,衣服全靠手工制作,在俄亚,农闲时随处可见在河道内制麻、纺织衣服的纳西族妇女。因为山高水远,几百年来,勤劳的纳西族人在这大山深处织布种地,不断繁衍生息,生活原始,却衣食富足。
行走俄亚,可见一些房前插着白色的旌旗,门前挂着野兽的干尸、或挂着刻有神秘文字和图案的石碑,石碑被漆上了彩色。
东巴
对于俄亚的纳西人来说,东巴文化贯穿整个到日常生活中。“成人礼”、祭天、祭祖、祭神、婚丧、驱鬼禳灾、婴儿取名、占卜凶吉等方方面面,都离不开“东巴”。“东巴”,即纳西民间宗教的祭司,意译为智者,是纳西族最高级的知识分子。他们多数集歌、舞、经、书、史、画、医为一身。俄亚人至今还使用象形文字,他们称自己的文字为“斯交鲁文”,意为“木迹石印”,即写在木石之上的记号或木石文字。与丽江等其他纳西族聚居区一样,这种文字也一般为“东巴”所独通,因此得名东巴文。
俄亚纳西有自己的历法,是一种月亮历法。每年冬至前后,村里的东巴和会看星象的十多个乡贤,陆续把各自的观测结果和意见告诉一位东巴的“领导”,“领导”再根据自己的历法和星象来推算确定下一年的历法。村长呷若介绍,这里有三十二个东巴,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东巴。
东巴甲若,八十三岁,三个儿子七人女儿,是俄亚年龄最大的东巴,他已把东巴文化传给了小儿子,成为了第十一世大东巴,自己年岁已高,很少再参加祭祀等活动。
朗布东巴,四十五岁,他的祖父是俄亚历史上最有名的大东巴。
东巴克若,二十岁,虽然只有小学文化,是俄亚年龄最小的东巴。
文字
东巴文是一种十分原始的图画象形文字,共有多字,它集书画于一体,线条流畅,笔法简练,这种文字一般为东巴所独通,因此叫东巴文。从文字形态发展的来看,它比比甲骨文还要原始。最早是写、画在木头和石头上的符号图象,后来有了纸,这些符号图象才被写在纸上。
朗布东巴说:“这些文字有鱼、有鸟、有花、有草、有牛、有羊、有太阳、有星星月亮等等,包罗万象。你们看到的这些图画就是的文字,有的一个图画就代表一个意思,一个典故,或一个故事。有的几个图画连在一起是一个意思,一个典故,或一个故事,所以,这些经书里有许许多多先人们的故事,包括俄亚纳西族从丽江牵移到这里的过程,经书里都有记载。还有,什么时间播种、什么时间收割,生什么病吃什么药,经书里都能找到,经书里的学问太多了。”
看着这些图画象形文字,时间长了,符号似乎浮起来,一串串从眼前漂过,仿佛从远古来的天书。
东巴经
百年来,东巴们著书立说,用东巴文传承教义的同时,兼收融合了历代文化的成果,写成了上万册,一千多种有着上千万的东巴经典,所涉领域丰富,包括天文地理,宗教哲学,语言文字,文学艺术,气象历法,生物医药,农业畜牧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东巴们用东巴文字记录历史,把老祖先的故事和典故传承下去。
伙婚说到伙婚,当地人并不忌讳,认为这是本地婚俗,当地一夫一妻的小家庭较少,大多是人口较多的伙婚家庭。当我对伙婚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感到疑惑时,朗布微笑道:“伙婚家庭很团结,兄弟之间对妻子,小孩都一视同仁,平时大家分工合作,不会闹矛盾。”原本保存着古老习俗,固守着自己生活节奏的俄亚大村,随着时代的发展,伙婚,这种延续了几百年的习俗正在逐步消失中。
贝地图,五十四岁,十七岁时嫁给本村的阿孜瓦布五兄弟,后来妹妹戈咪也嫁过来组成伙婚家庭。贝地图生了四个小孩,女儿古玛,扎特,还有两儿子,戈咪小贝地图九岁,生一女一儿。阿孜瓦布有五兄弟,老大夏拉,老二伊扎,老三年若已去世,老四瓦嘉后来在县城工作,自己找了个妻子脱离了伙婚家庭,阿孜瓦布排名老五。在伙婚家庭,小孩出生后是不知道谁是亲生父亲,有几兄弟就有几个爸爸,按一爸、二爸、三爸这样称呼。
朗布东巴的妻子克米,生育两子一女,姐姐瓦彩大三岁,两姐妹嫁给朗布东巴几兄弟组成伙婚家庭。
庄房
俄亚大村地处大山深处峡谷地带,农田都在村子对面的高山上,家家户户就在田边建房子,称之为“庄房”。兴建庄房的初衷是为了午间休息并存放劳动工具,后来逐渐演变成农忙时期的临时住所和粮仓。庄房靠山层叠而建,建筑多为平顶石碉房屋,屋顶通常都有木梯通向另一家屋顶,连体建筑,形似蜂巢,共同构成了一个层次分明的建筑群落。
庄房也是六畜住所
随着大村人口不断增多,人口密度日益加大,大村人又将六畜转移到庄房。现在的庄房,已成为每个家庭农牧业的重要生产基地以及粮仓。
当地人介绍,当初建庄房的目的是为了午间可以休息,并存放一些劳作的工具,后来才逐渐转变功能,成为了农忙时的临时住房和粮仓。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俄亚纳西族人祖祖辈辈在庄房里生产生活,演绎着纳西人的农耕文化。
庄房民居采用当地丰富的石料、木材和粘性很强的白土建造而成,石块垒墙,圆木构架,白土盖顶。白土粘性很大,夯实风干之后相当坚固,所以当地人都用白土砌墙,盖顶,主房架则用圆木搭建。圆木是自己上山砍伐的,白土从山脚下挖回,石板石块山里随处可见,修建庄房时,亲戚朋友都来帮忙,几个月就建好了。
俄亚庄房
俄亚大村的户人家集结成了一个硕大的建筑群,每家的住房正面无门无墙,登梯即进二层门厅,再进主屋、粮仓、储物室。底层是畜圈,三层是女子住房,房顶是晒坝,每层用模梁木板隔开。屋顶经过一根独木梯可到另一家的屋顶。户与户之间,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进了一家的门,就可走进整个古寨。
连绵的高山峡谷造就了俄亚大村四百多年的神奇与宁静,如今,俄亚人期待着过上现代生活。古村建起了一批新式民居,蓝色铁皮屋顶夹杂在庄房当中,显得极不协调。同时,延续了几百年的传统习俗和浓郁的地方民族感也在慢慢变弱。然而,看到人畜长期混居造成生活污水及动物粪便的直接排放,巷道内污水横流,一入夏苍蝇就满天飞的状况,我们也没有权力要求他们固守原本的生活方式。只希望俄亚人在自由选择自己的方活方式时,不要忘记来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