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去到泸沽湖,还是刚刚开始旅游生活方式不久,久居内陆的重庆,对湖、对海特别的向往。因为探亲来到攀枝花,有机缘去到了女儿国——泸沽湖。虽然时隔多年,那里留下的美好画面一直刻在脑海里。游历了大半个中国,看过无数的美景,泸沽湖她独特的美依然让我记忆犹新,让我有再次重游的愿望。这是当年游历泸沽湖时的游记,让我们从文字中再次感受那次出游的美好。
母系部落对我而言那是中学历史课本中一个遥远历史的神秘名词。我们只能从飘着濹香的书本上去试着闻那神秘之韵。直到我真正置身于泸沽湖畔,置身于最后的母系部落之中时,我还在疑心这不过是个梦景。
那是火红的凤凰树红遍攀枝花市的五月,我从那块富含铁矿却罕见绿荫的城市驱车前往距她五百多公里的神秘土地——泸沽湖。听说那海拔近三千米,周围被连绵的群山环绕的湖畔养育着二十多个少数民族,其中的摩梭人仍然传承着我们祖先几千年前的历史——母系大家庭,那是世界上最后的母系部落。想到即将探究那梦幻之韵,十几个小时的颠簸劳顿浑然不觉。汽车在艰难地翻越一座又一座的山峰,沿途连绵的高山上遍布年轻却并不苍劲的树,看来大炼钢铁的斧子也曾经劈向了这山高皇帝远的地方。我不知道在这块贫脊的土地上彝胞们如何生存,靠的就是大车大车往山外拉出的木材吗?可在锋利的斧子下几分钟就倒地树再短也要长十几年。看着岩壁上的“要致富多栽树”的标语,我茫然……难道这片贫瘠的土地真能通向那传说中的人间瑶池吗?
汽车在慢慢地向云端盘旋,我渐渐感受到异样的耳鸣。同游者告诉我这是高山反应,我们正处在海拔近三千米的地方。“湖!”有人惊叫。苍茫的群山之中一片美丽的碧蓝,静静地涂抹在天际之下。不用问,我们已置身于人间瑶池了。我静静地感受着,泸沽湖的美是难以言传的,只能感受她。她是一块只能让人想象的土地,想梦、想神、
想母亲、想万物的萌动、想前生与来世。她是那么的蓝,那么的静,那么的纯净,没有一丝杂色的涂抹;她的美无法用摄影师的镜头展现。偶尔摩梭女子的歌声会打破这份宁静,伴随一片涟漪向我飘来,那是对面的狮子山的风贴着湖面飘来,象母亲的抚摸。当我们坐在猪槽船上,被摩梭少女荡桨而去,她们清脆悦耳的古歌漾在湖面。环顾周围的一切:宽广无尽的湖,幽深的岛屿,碧空万里的天空下沐着阳光牵着马匹的摩梭人。我感觉自己驶入了时空隧道,进入了历史教科书上那个远古的年代——原始的母系部落。
在这儿一切都是阴性的,恋母的情结是摩梭文化中的一座高山。山是女山,湖是母亲湖,连子女也要传承母姓。我跟着摩梭女学唱那动人的歌谣:“美丽的沪沽湖迎来了朝霞,雄伟的狮子山白云缭绕,山下的阿妈为什么这么高兴,只因为女儿长成了人哟。”生平第一次,我为自己是女儿身而骄傲。在这里家庭是由母亲主宰的母系家庭。我很想知道这里女性崇高的地位从何而来。看着女人们顶着烈日在田间劳作,看着他们因为劳动变得并不纤细白嫩的手,我更相信除了传统的习俗,主导的劳动角色使她们赢来了尊严和地位。难怪提倡妇女解放就要妇女参加社会工作,毕竟有为才有位呀。
摩梭人依山靠水的木楞房鳞次节比,我们就借住在其中的一户人家中,好客的主人端出猪膘肉、烤土豆、飘香的苏理玛酒招待我们,从摩梭阿妈的口里,我们大致了解了这里的婚姻制度。原来摩梭人实行的是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制度。两人成了婚,生了孩子却并不组成共同的家庭,女人带着孩子住在娘家,男子夜间去女阿夏(情人)家借宿,早上回到自己母亲家参加生产劳动,养育着姐妹的孩子。舅舅的地位仅次于母亲,父亲的形象却是模糊的。我完全被这种闻所未闻的走婚制度吸引住了,我想这种制度下的婚姻感情单纯多了,少了物质世界的侵袭、挑战和困扰,少了金钱、地位、门第等领域的思考,讲究的是两情相悦。即使两人分道扬镳,也没有孩子、财产的分割问题。不过摩梭阿妈告诉我,即使少了这么多麻烦,摩梭人从一而终的专一思想仍然是他们所崇尚的,终身只爱相伴的人并不鲜见。
摩梭人孕育的文化并不是靠我两三天的接触就了解的,她的岛屿、寺庙、节日、习俗、生的庆典、死的葬礼以及歌舞、服饰吸引着湖外的人们去探究。我深深地希望这梦幻的泸沽湖不被四面涌入的外来者侵染、同化,我希望她的文化的再生能力能抵住现代文明的冲击。毕竟在我们内地人眼里,她是一片扑朔迷离的梦境,一片未开垦的沉眠在蒙昧中的净土。我祝福你,梦幻泸沽湖。
时光冉冉,此去经年,今天的泸沽湖,你还好吗?你的文化被外来的人们入侵了吗?我相信中国交通的飞速发展,要想一探你神秘的面纱,越来越方便。我也想再次走进你,再次感受你的美好,希望你别来无恙!
泸沽湖划猪槽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