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农采摘苹果。 王磊 摄
中新网盐源9月21日电题:(爱国情奋斗者)探访四川盐源新一代苹果园:现代农业技术成为苹果增收“催化剂”
作者严易梦起钰婷汤雁
清晨雨水染林,晶莹剔透的露珠悄然“爬上”枝头,空气中弥漫着苹果独有的香甜。在位于四川省盐源县棉桠乡汪家山村的一片苹果园里,一棵棵高约三四米的苹果树像一个个年轻挺拔的士兵整齐有序地排列开来。放眼望去,最抢眼的还是那些挤攘在枝头且“红得发紫”的盐源苹果。
果农正担着苹果“满载而归”。 王磊摄
盐源苹果生长在海拔米至米的泸沽湖畔。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土壤富含有机质等“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造就了盐源苹果形正色艳、皮薄汁多、酸甜爽口等特点。据悉,盐源苹果曾获“优质农产品奖”等30余项殊荣,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果农正在进行压枝等操作。 王磊摄
时下正是盐源苹果采摘的旺季,盐源县沁园苹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几位社员纷纷迎来了新品种的第一批“挂果”,他们走进各自管辖的果园,招呼着果农们把园内的苹果采摘下来,一筐又一筐地挪进仓库。
“今天我们已经摘了40多筐苹果了!”上午11时许,盐源县沁园苹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其中一位社员面露喜色地告诉记者,该合作社总共有多亩地的苹果,于去年4月引进了华硕、首富1号、首富3号等多个品种,眼下正是第一波收成的时候。
“我手里的这70亩到80亩地的苹果,今年产量达到15万斤,目前通过电商销售卖到北京、上海、昆明,成都等地,毛收入都有10多万(元)了。”望着一筐筐刚采摘下来的红苹果,该社员一个劲地向记者分享。
然而,这份“甜头”不是平白无故掉下来的。为壮大果实,沁园苹果种植专业合作社自去年成立以来,便在技术和管理模式上进行了一系列科学改良。
果农正把采摘的苹果整理装箱。 王磊摄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便是在传统的种植模式上革新采用“矮砧集约化栽培模式”。盐源县农业农村局的推广研究员宋枢平将一根细铁丝从一根果树枝上连通到另一根树枝上向记者示范:“这叫拉枝。”他介绍,拉枝这一物理性操作是为了限制果树四面生长,以形成“高光效树形”,让果子和叶子都能晒到太阳,“这样光合作用的效果好,结出来的基本上都是大果。”
据了解,“矮砧集约化栽培”模式于年开始在盐源县推广,目前已覆盖该县亩果园。“这一模式最好的效果就是苹果‘来得快’。”宋枢平说,传统的苹果种植模式要想达到一万斤亩产,一般都要10年到20年,而采用“矮砧集约化栽培”模式,五六年就可以达到一万斤亩产。
除了新种植模式的引进,近年来,盐源县还通过平衡施肥、果园生草与覆盖、病虫物理生物防治等技术推进现代化果园建设。以沁园苹果种植专业合作社为例,该社通过施用高原羊粪作底肥,引天然龙洞水浇灌,用粘贴板物理杀虫等方式来实现绿色生产;并严格将果树间距控制在1.5米,以便于今后的机械化快速采摘。
盐源苹果的技术管理正迎来由粗放经营向精细化管理的转变。据了解,为使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该县不断增加科研投入,将新技术推广、新品种引进、栽培管理技术的革新和贮藏加工技术的研究作为重点进行支持,不断增强果树的生产发展后劲,使果园效益稳步增长。
苹果园里忙碌的果农,采摘的动作中带着丰收的喜悦;一旁的房屋内,负责将苹果筛选、擦拭、装箱的妇女们脸上洋溢着笑容,他们都尝到了“科技种果”的甜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