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梭人的旅馆大多仿摩梭“木楞房”风格建造,全部由木料砌成,木墙,木顶,木地板,木走廊,木楼梯,外墙甚至连树皮都留着,屋内一股淡淡的松香味儿,显得格外有那什么——“情调”。
旅馆起名也挺特别,有《红尘往事》、《橡树缘》、《娜鲁湾》、《火塘家庭》之类,我们就近住在《摩梭往事》。
放下行包,我径直奔向湖边,夕阳西下,湛蓝的湖水映衬着暖绿色的山峦,橙红色的山岩,冷暖色对比是那么柔和。
摩梭语“泸”为山沟,“沽”为里,意即“山沟里的湖”,名字很平常,但译得妙,“泸沽湖”三个字都带三点水,只一听就充满了水的韵味。
泸沽湖平均水深45米,最深处达93米,是中国最深的淡水湖之一,水质极清冽,透明度高达11米。正是它的深度和透明度造就了那格外的蓝。
站在岸边,能看得清水底每一颗石子,我恨不能立刻跳下去,不敢说横渡,起码也得游到湖中小岛才算过瘾,可惜泳具留在丽江没带来!
入夜后,沿着湖边散步,各旅馆门前灯火通明,游客们吃夜宵,喝啤酒,一串串红灯笼在黯蓝的夜色中摇曳。远望泸沽湖,完全消失在神秘的夜幕中。天空的星星从来没有这么亮,这么多,这么美,一闪一闪,只有当看到一闪一闪星光的倒影,才能悟出那就是泸沽湖水。
本以为高原湖泊的夜一定寒气深重,谁知一点儿不冷,跟在丽江没什么区别。
朋友发来短信,说她当年在泸沽湖,夜里静得出奇,听了一夜的鸡鸣狗叫,仿佛仙境。正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描写的:“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第二天5月7日,起个大早,直奔湖边,呼吸一口清晨最新鲜的空气。这时才发现游客都在拍“泸沽湖日出”,赶紧回去取相机,还是晚了,再回到湖边已经是阳光灿烂。
搞摄影的都知道,清晨傍晚光线最漂亮,向阳面的颜色暖得像火,而背阴面却冷得发蓝发青,色彩对比灿烂华丽。
此时阳光要穿越比中午厚得多的大气层,高频的蓝光被散射到了天空,穿透而来的阳光只剩下低频的红橙黄。大气就等于牛顿的分光透镜,把日光分解成绚丽的彩虹。
我赶快拍了几张,虽不很理想,但也比日上三竿要漂亮得多。木船在深蓝色湖水中显得格外红,蓝天白云像用泸沽湖水洗过似的鲜亮。
泸沽湖好就好在它的博大有容,昨晚一二十车人撒进这湖岸群山之间,就跟蒸发了似的星辰寥落,了无踪影。柳宗元最懂这种境界:“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那种远离尘嚣,白云悠悠的意境非言语所能形容。
沿湖边安闲地散步,远远的游船传来摩梭船歌,荡漾在清晨湿润的空气中,好像沾上了水珠儿似的。
问了问坐船去湖心岛,来回得三四个小时,太费时间。我们叫了一只船,只坐到最近的半岛就行,不管怎么说,总算在泸沽湖“泛了舟”就没白来。
船儿慢慢划离岸边,借着清晨明媚的阳光,我终于看清岸边几十米范围的水底全是高而密的水草,游泳的念头只好打消,泳技再高,让水草缠住也很难摆脱。
越往前行湖水越深,不见了水草,只剩下青幽幽的水,比最美的和田碧玉还要润泽透亮。划一桨下去,便搅起一行碎玉散银。手伸进去摸一把清凉洁净的湖水,顿时令人神清气爽,似有仙气入骨。
船娘是一位五十出头的妇女,问她姓名,叫“苔儿”,我们学说了几遍还是不对。“苔儿”没穿民族服装,也不愿意唱摩梭民歌,只是默默地划着,心中似有无限事。
她不唱干脆我唱,反正方圆数公里不见几个人影,静得出奇,只闻木桨划水声。虽然不会摩梭民歌,西南一带的苗歌瑶曲会得也不少,歌声能沿水面传出去多远不清楚,是什么效果也没底,不过远处一两只小船上的游客依然送来鼓励的掌声,大约歌声经水气的润泽变得清朗了。
看着不远,也划了半个多小时才踏上半岛,然后找个好位置画画。(图片来源于网络)
文/闲云若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