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南诏,那个恢弘的佛教圣地

若不是此次的意外,不晓得猴年马月才会拜访这样一个艺术殿堂。

石钟山石窟,是中国十大石窟之一,开凿于公元——年,上迄南诏(唐),下至大理国(宋),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是云南最早的石窟。

但其最大的价值所在是反映南诏,大理佛教艺术。从石窟中反映的南诏三代君主作为供养人的雕刻可证明此处为皇家敕建的佛事道场,也当时的政治文化的一大反应。

只要是介绍南诏国,不可避免的要涉及到石钟山。像云南省博和香格里拉博物馆,都有此处的雕刻复制品,也是我知晓此处的源头。

从石宝山到石钟山是有大巴联通,不过过节似乎大巴停运。我都想好了实在不行步行前往。不过天无绝人之路,在人群的尽头出现了大巴的身影,原来是挪到这里来了。

买了门票和车票(石钟山还是要收门票的,不过据说比平时便宜),悠哉悠哉的前往石钟山。

之前的了解,石钟山石窟分为三个部分,石钟寺/狮子关和沙登菁。其中石钟寺是核心,也是大多数人的观赏地,其余两处,尤其是沙登菁相聚较远,石刻又分散,价值也不太大去的人寥寥无几,游记也少的可怜。

小巴停在空旷的坝子,要去石钟寺还要步行片刻。

步入小道,古树参天,石钟寺和狮子关分列谷地两侧,有一分岔路,到狮子关,先逛主要地,一会再慢慢逛。

石钟山的得名源于石钟寺一紫红丹岩,其形状如倒扣石钟很是奇特。这倒也反映了此处怪石嶙峋的丹霞地貌。

进入石钟寺,便到了魂牵梦绕的石钟山石窟。当时在博物馆得知其时,就想要去看看,如今近距离接触还是蛮激动。

石窟依山而刻,大体分为四个部分,最底部的寺庙(文管所),和顶部的玉皇阁是以建筑为主,不过是不是原始建筑已不得而知,当然这不重要,因为价值都在两层的石刻当中。

第一层就一个窟——《南诏第六代国王异牟寻议政图》。

此窟共有雕像9躯,分别为王者、清平官(宰相)及侍从。该窟真实地记录了当时南诏宫廷的政治生活,服饰,仪仗等,比如王者头戴的莲花金刚宝顶,身着圆领宽袖长袍便是南诏的特色服饰,周边护卫与仪仗执龙头剑、长柄扇、旄、瓶、盒、杖、巾等,尤其是左边侍者右手所持器杖,很可能是《蛮书》所载的“赤藤杖”,他所披挂的斗笠,可在《张胜温画梵像卷》内找到,由于没有实物留存,价值非常。

拾级而上,旁的石头雕刻“太平景象”不过被苔藓覆盖有些不清晰。

一层二层间的空坝看到了那个石钟石。从这个位置看并不像是钟,到有几分佛祖螺髻的感觉,这就很有佛缘,也许就是看中这个才会在这里大兴佛事吧。

石钟寺的石刻集中在二层,这是一个通往山顶玉皇阁的廊道,空间大又可远眺对岸狮子关,题材也丰富。

第二号窟《南诏第五代国王阁罗凤出巡图》便在廊道入口,是石钟山石窟中雕刻最为精致,刻画人物性格最为突出,历史文物价值和雕刻艺术价值最高的一窟,所以博物馆中在介绍南诏国时必做展陈。

阁逻凤是南诏国最著名的一位,主要是和大唐/吐蕃之间的爱恨情仇。其为出巡图,所以依仗比第一窟浩大许多。

其中王者右方略低处有一坐像,身披袈裟,手执念珠,身后撑有一曲柄伞,显然是一位有地位的僧人,可能是阁逻凤的弟弟阁陂和尚。这又牵扯出一段和剑川有关的历史,阁陂和尚在第一次天宝之战击败鲜于仲通后,亲率60人的使团,代表南诏至吐蕃朝廷献捷。公元年正月初一,吐蕃遣宰相倚祥叶乐持金冠、锦袍、安扛馓(曲柄伞)等大批名贵物品至邓川,赏赐南诏君臣,以南诏为兄弟之国。

对于南诏的介绍史籍很简略,又多有疏误,这两窟犹如一面镜子,反映了南诏社会政治生活和宗教活动等若干侧面,是很重要的历史证据。

之后的石刻都是宗教的反应,以西方三圣打头,可以看出文殊菩萨青狮被人为破坏,不晓得是不是文革导致,好在其余未受损失。

明王堂为石钟山石窟中最大的龛窟。正中大龛上雕“一佛二弟子”,其两侧雕刻密宗明王,也是和吐番密切交往的见证。从左至右,这八大明王分别是::大圣东北方不动尊明王、大圣北方步掷明王、大圣西北方大笑明王、大圣西方马头明王、大圣西南方大轮明王、大圣南方无能胜明王、大圣东南方降三世明王、大圣东方六足尊明王。本窟八大明王的经典依据是本地经典大理写经《海会八明王四种化现歌赞》。

石宝山的石刻除了南诏历史的价值,最奇特的便要数下面两窟。

甘露观音,其胸前剖开小小洞,造型为石宝山独有。传说,观音虔心修行,欲普渡众生,但不为人理解,观音万分焦急,剖腹掏心于钵内,让人观之,以示赤诚。人们无不为观音真挚坦白所感动,称其为“剖腹观音”。观音像后还有杨升庵的题记,云南各大名胜都留下了老乡的足迹。

阿央白,这是雕刻的女性生殖器,是古代生殖崇拜的表现,因长年被来此祭拜求嗣的白族妇女涂抹香油而黧黑润泽。这也是原始母系社会偏安一方的延续,让我想到了不远的泸沽湖。

沿着刻有龙凤呈祥的崖壁上到山顶,玉皇阁如今只剩空壳,好在登高眺望对面狮子关,别有一番滋味。怪石嶙峋,有点小石林的感觉。

沿着另一旁下山,而不是走后面的公路别有洞天。这侧是观赏石钟石的最佳位置,从这侧看,是有那么点像钟。不过我感觉像蘑菇像松果。

在石钟石下方彩绘有大理国时期的七尊菩萨,称为《菩萨行立图》。经过千年颜色还是蛮鲜艳,可惜相对清晰的仅有两尊。

对于南诏大理国的绘画传世不多,《南诏图传》(现藏于日本京都博物馆)和《宋张胜温画梵像卷》(现藏于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都不在大陆,好不容易云南本土还有留存,价值可见一斑,可是如此保护我真的觉得有点差劲。

离开石钟山,又绕回刚刚的分岔路,步入狮子关步道(其实石钟山门口就有条小路可以到达),第一处看到的便是编号第十一号窟的波斯国人像,这个被锁在屋内黑乎乎的没啥意思,旁边还有只卧虎,但你不说还真的觉得就是块石头。

这里又出现了两条路,径直走向最后,想着走完再返回,谁知就没有回头路,也是错过了《观音化现梵僧像》。

走的这条路一直到引着穿过狮子关(原来还真有个狮子关,可是为何得名不得而知)到达山顶,观看对面石钟山,也是别样风光。

爬上狮子关,步行数步,来到狮子山石窟群最核心的九号窟:南诏第一代国王细奴逻、后妃及男女从者造像。这一俗称为全家福的雕刻,是年才发现的,和对面石钟山的另两处相互辉映,为了解南诏的皇室提供了实物例证。

离开狮子关,到达了刚刚的公路。走到石钟山入口处,看到旁的亭子正在演奏古乐,悠悠曲调,让人心醉。

按照地图显示,石钟山有路是可以到达沙登箐,进而到达沙溪古镇。

不过往前方是有两条路,有牌子写着沙登箐,可惜已倒塌,不知是何路。询问得知是左边的小路。

此处居高临下,可以俯瞰整个沙溪坝子,视野很好,一片绿色。山中植被茂密,各色鲜花争相开放,阳光也出现,照耀下更佳绚烂。

独自步行许久,终于看见一处亭子和唯一的二人。在此乘凉观景,也是惬意的很。

亭子旁,出现了两座石笋状的岩石,感觉有人工痕迹,向前一看果真如此。

后来才知道,此二者为天然古老的石宝山山门——“朝天笏”和“凌云柱”。

这里才是原本的大门。

“朝天笏”形似石笏,高约6米,宽约3米。岩南面窄壁上镌刻着“朝天笏”三个斗大的行书,岩西面宽壁两端刻着“石笏高骞冲霄汉,天门焕彩映沙溪”的题联,横额刻着“沙溪四景”四个大字。横额正中上方刻着一尊尺许高的佛像,横额与对题之间又刻着咏沙溪四景的七律诗四首,即“金鸡栖石”、“鳌沙逆水”、“铁桥锁江”、“玉塔捍门”,为清乾隆五十七年的作品,只可惜都看不清楚了,也无法了解,但是这附近应该有一景是“金鸡栖石”,但不晓得在哪里。此岩北面的窄壁上阴刻着弯腰驮背,柱着曲柄拐杖的“甘露王”像,下凿一汪石臼,雨水季节,水从岩上滴注其间,可供行人饮用。

与“朝天笏”对峙的西面之岩,状似笋。没有那么多题刻,只刻“凌云柱”三个行草大字。

此时下起小雨来,真是太阳雨,帮我缓解热度。

离开朝天笏就快到沙登箐石窟区。沙登箐并不是主景点,即使属于石宝山景区,但是宣传力度很低,游人少的很,可能户外爱好者会很喜欢,因为环境真的不错。不过景点却是太分散,并且每处都是大门紧闭,只能通过门缝观赏。

太阳雨的相伴,结局是出现彩虹,如此完整。运气真好,三天都看到彩虹。

看到了第一个石窟,编号为第十七号窟的阴刻观音化现梵僧像。梵僧有圆形头光,头戴莲冠,身穿交领长衫,一手上举持花束,一手陈胸前执露瓶。足穿靴,旁雕一犬,作翘尾行进状。从南诏以来,这位梵僧一直被称为”建国梵僧观世音菩萨”。是白族地区至今很多寺庙中依然供奉着带一只犬的观音老爹形象的由来。

往下走,来到了沙登箐最核心点,此处为二层楼宇,里面存放着是第十六号窟大黑天神造像和第十五号窟毗沙门天王造像。毗沙门天王,在南诏、大理国时期被视作“战神”、守护北方;在云南,大黑天神被称为“在天为在天神,在寺为伽蓝,在庙为本主”。此处刚好处在山谷上方的岩石,正对远处平原,雕刻此二神,可能就是要保护村庄,冲减煞气吧。

从山腰慢慢爬下,走过索桥,步入山谷。

一路小河潺潺,周遭山石怪异,形同龟背。在一处龟背石下,发现了第十四号窟一佛二弟子。

本窟在沙登箐箐口南侧,为拱形浅龛,内雕三躯佛像,主佛为弥勒佛。

此时天色以变,看着门票上似乎只剩两处石刻了,而且距离挺近,决定走另一条路前往参观。来到第十三号窟:阿嵯耶观音造像时,就开始下大雨了。此窟内雕阿嵯耶观音立像,阿嵯耶观音是唐宋时期云南地方政权南诏、大理国佛教造像最典型的偶像之一,是白族密宗阿吒力教崇拜的主要圣像。是国内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尊石刻阿嵯耶观音立像。此窟大门经闭,石窟离得太远,看不真切。

在瓢泼大雨中,来到了最后一窟,编号为第十二号窟:佛、菩萨造像。为多龛合编一窟,造像分上下两层,共九龛。大门紧闭,只能从窗孔瞥见些许雕刻。介绍得知,此窟的题记是石钟山石窟中现存最早的一则造像题记,“天启”是南诏第十代王劝丰佑的年号,“天启十一年”相当于公元年,也为石钟山石窟断代提供了有力证据。

冒着大雨,步行几公里到沙溪古镇。雨虽然很大,不过心情愉快,琳琳雨亲近自然,也是那么愉快。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3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