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高原湖泊之阳宗海

从云南省会昆明到滇南旅游胜地石林的途中,有一颗透明透亮的珍珠,这就是系在南盘江上的阳宗海。

阳宗海,位于澄江、宜良、呈贡间,古称彝休湖,又名明湖。阳宗海得名是因大理国时期阳宗为滇东三十七部之强宗部,后强宗讹为阳宗,故叫阳宗海。明清时阳宗海既称明湖,也叫阳宗湖。《明史·地理志》上说:“明湖,一名阳宗湖”,《清史稿·地理志》也有此说。

阳宗海湖面海拔为米,形如一只巨履,两头宽,中部略窄。南北长约12公里,东西平均宽3公里左右,湖面积为30平方公里,蓄水量达6.9亿立方米,平均水深22米,最大水深为30米,仅次于滇中抚仙湖和滇西北的泸沽湖,属深水湖泊。流域面积平方公里,实有径流面积平方公里。湖水主要来自周围的马庄河、七星河、石渣河,以及泉水和雨水聚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修建在湖东北角的汤池水电厂需水量大,自年起摆依河改道也归入阳宗海。

阳宗海的出水口,在明洪武以前,只有一条小沟“广不盈尺”。到洪武二十九年(公元年),西平侯沐英派了一万五千余名兵士,由王俊指挥,用两年多时间开挖出一条长三十六里,宽一丈二尺的汤池渠,并引海水灌溉农田。但渠尾甚狭,夏秋之际,湖水猛增,流淌不畅,沿湖良田仍遭湮没。明隆庆间,阳宗令文嘉谟动员民力,又曾疏浚,才治服隐患。河上建有石桥,可通南北。湖水入南盘江,汇于珠江,归南海。

阳宗海为高原断陷湖泊。湖岸平直,湖底凹凸不平,有岩洞暗礁,水色碧绿,透明度大,属淡水湖。湖内除产有名的金线鱼外,还产鲤鱼、青鱼、白鱼、杆条鱼、紫蟹等十多种经济鱼、蟹。金线鱼因身体呈金黄色,两侧有两条金色线而得名,鳞细肉嫩,过去作为贡品,是鱼中的珍品。青皮鲤鱼的胆可入药,《大清一统志》中记载:“青鱼胆,出明湖,能化痰并治恶疮”。当地群众至今仍把青鱼胆晒干,研细用以止咳,治孝喘,或泡在酒中饮用以化痰。沿湖东西两岸山势陡绝,南北两岸较平坦、肥沃,南岸的阳宗坝子面积近一万亩,加上宜良县汤池等地有三万多亩,沿湖共达四万余亩。由于湖周围年平均气温在16℃左右,宜于发展生产。

阳宗海南面的小屯村,传说为三国时诸葛亮南征将领关索屯兵之处,现在这里的村人还经常演唱着全省独一无二的“关索戏”。村边有一清泉称“南潭”,每当秋冬中午,太阳光直射潭内时,会放射出五彩光芒,蔚为奇观。

西南方向的报国寺后,有七块巨石,天然排成夜空的北斗星状,人称“七星北斗”,附近的村子就叫北斗村。夏季时节,站在高山之巅,俯瞰湖水与阳宗坝子,各村各寨均能清晰可见,唯有北斗村烟雾笼罩,茫茫一片,古人称这奇景为“斗村烟雨”。游客到此,别具情趣。

每当晴空艳阳、风息湖静之时,阳宗海碧澄万里,波平如镜,景色尤为秀丽,有诗曰“明湖湛碧日月流”,《澄江府志》记载:“每遇晴空云敛,静影澄碧,渔歌互答,帆樯往来,宛若图画。”“明湖澄碧”为清朝后期阳宗县四景之一。

东南面的龙泉寺藏于林木葱郁的宝珠山上。建于明成化年间,距今已有余年。在寺右侧有一天然生成的龙潭称龙泉,因潭如太极又称太极潭,就在寺与潭间,至今仍遗留着一棵古老苍劲、粗壮挺拔、叶茂枝密、冠盖龙泉的古树,当地人称为“龙树”,学名“黄连木”。据测定,树高32.5米,胸径.5厘米,树龄已有余年,为唐朝所种,为当时原居于阳宗海边的彝族祖先的图腾“龙树”。此树已列入云南省《古树名木志》。宝珠山是集树、泉、寺为一体的阳宗海边风景名胜区。

东面的明珠湾,是湖湾、洞鱼、半岛相连的风景区。取明珠湾之意,是在湾内有一似明珠的圆形半岛直伸入湖内。半岛又将湖湾之水一分为二,由于半岛连海岸的口径狭窄,远远望去,又似一圆形金印镶于海中。就在半岛两湾的湖边,有一地下洞水涌入湖中,洞中经常涌出当地人称之为“洞鱼”的鱼,渔民以竹子编成的“施笼”捕捉,只要站于洞边,看“洞鱼”入“施笼”,别具一番风趣。明珠湾半岛上虽无参天大树,但野花丛丛覆盖,湖水击岩涌起的朵朵浪花,似珍珠如宝石,很是壮观,岛上遗有古墓,墓联道出了这岛上景致:“山涌明珠庄索玉,海浮金印作佳城。”湾外山麓有一古刹叫“明珠庵”,庵虽不大,香火甚旺。大殿所塑泥像均为清代遗物。柱上对联不颂神,不扬佛,仍是描写此地风光:“日丽珠山常有色,风清明湖自无波。”每年六月间,这里的庙会,来自宜良、呈贡、澄江的善男信女除烧香拜佛外,就是上岛观湖,游海吃洞鱼。

由于阳宗海风景秀丽,四周景观独特又有本地的民情民俗,特别是龙泉寺恢复了农历正月上元节龙泉寺庙会,举办扛大香、送大香活动,游人纷至沓来,热闹非凡。

——据玉溪地方志办公室编著:《滇中纪胜》,云南人民出版社,年。梁耀武编著:《新编玉溪风物志》,云南人民出版社,年。澄江县史志编纂委员会编纂:《澄江县志》,云南人民出版社,年。

说明:本文来源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3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