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盐源9月25日电(起钰婷)“这是我前不久采的夏枯草、地丁、白花草、穿山龙……都是平时治病常用到的药材。”25日,四川省凉山州盐源县泸沽湖镇多舍村“摩梭医药传承人”喇品德在自家院子里一边翻晒药材,一边向记者介绍,“这个季节中草药的根部已成熟,药量足,必须加紧采摘,不然降霜之后就采不到了。”
喇品德整理药材。 起钰婷 摄
摩梭人世代聚居于泸沽湖边,他们自称“纳日”,在古代被称为“摩梭”,这一称谓一直延续至今。摩梭医药是摩梭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是世世代代摩梭人从生活和生产中总结出来的宝贵药理知识和医药经验,具有当地独特的民族特色。
喇品德讲述传承故事。 起钰婷摄
喇品德年被当地政府评为“摩梭医药传承人”,据他介绍,摩梭人称看病施药者(即:医生)为“产意恩亨”,民间医生的医术有的是祖传,有的是跟达巴(摩梭人的祭司)或懂医的僧人当学徒,每个医生往往有自己擅长的诊治领域,如有的擅长医眼疾,有的擅长接骨,有的懂敷疮、拔脓,有的能拔火罐和使用砭针等。而喇品德则擅长医治虫、蛇、兽咬伤,肠胃病和一些皮肤病。
“8月的时候,我家有个亲戚身上生疮发痒,找我医治,我就用苍耳子的叶子、地丁和一两种其他草药一起捣碎,加点蜂蜜,用自酿的粮食酒泡制成药给他服用,一周左右就好了。”喇品德表示,摩梭人一直以来都是以当地的植物、动物、矿物为自然药物,通过有效的利用创造出与摩梭人相适应的行医方式。“比如,我们会用草海里的田螺治疗痔疮,用本地生长的一种龙胆草治疗胃病。”
“我不开医馆的,都是在我家或去病人家里进行诊治,不收费用。”据喇品德回忆,他的弟弟4岁时曾经一周无法排出大小便,医院也治不好,把一家人给急坏了,是后来找到一位当地“土医生”,用几种草药煮成药汤喝下治好的。这件事给当时年幼的喇品德留下了深刻印象,“人生病太受苦了,我行医,就是为了想要帮助病人解除痛苦。”从20岁行医至如今68岁,喇品德一直坚守着他的初心。
煨药用的陶罐。 起钰婷摄
喇品德家祖祖辈辈世代行医,打从记事起,喇品德就跟着父亲一起四处采药,学习医术。摩梭人没有文字,全靠亲身教授,代代相传,而喇品德也是这样从小影响和教导自己的孩子的。如今,在喇品德不在家或忙不过来的时候,他36岁的儿子喇建鑫也基本能够代为行医。
作为“摩梭医药传承人”,喇品德不仅把医术传授给自家人,每逢村里办红白喜事等村民聚集的时候,喇品德还会把一些简单基础的医药知识讲授给村民们。“摩梭医药有上千年的历史传承,存在许多精髓与妙用,能医治不少疑难杂症,可惜一直缺乏文字记载。”喇品德表示,自己之后想要努力总结一些摩梭医药的文字、图片保留下来,为摩梭医药文化的传承发展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