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泸沽湖最后的摩梭马帮养马仅余百户

白癜风一般吃什么药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342832.html

“云朝东是不会下雨的,云朝西才下”,郭次丁抬头看了看天,然后才弯下腰安心地生火造饭。作为泸沽湖畔的摩梭马帮“遗老”,日观云夜观星对61岁的郭次丁来说是家常便饭。这个技能在当年还在跑马帮的时候,他就已经掌握的炉火纯青了。只是现在,比起下不下雨,他更担心的是,生活在泸沽湖的摩梭人里,还有没有年轻人掌握这些生存技巧。因为,摩梭马帮就快要消失了。

马帮队在郭次丁的家门口集合,准备出发。

曾经的“马脚子”郭次丁在收拾行囊

消失的文化

摩梭年轻人不愿意再跑马帮

泸沽湖,地处四川盐源,这里曾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路段,在南方丝绸之路西线的蜀身毒道和茶马古道上,摩梭人的马帮曾络绎不绝。《史记》记载这片区域盛产的名马“笮马”,也曾是西南地区重要的物产。摩梭马帮负责把泸沽湖的山货和水产运送出去,再从盐源、木里、宁蒗等地带回盐和茶、布匹、粮油以及其他生活用品。

清晨,马帮队员牵回在牧场上休整好的马儿。

马帮队员往山林深处进发

曾经的马帮,是摩梭“女儿国”不可或缺的家庭重要经济来源之一。每个摩梭人的母系大家庭中,年满13岁的,参加过成年礼以后的摩梭男人们,都有机会跟随村落的马帮,翻山越岭去往遥远的他乡换取必要物资和金钱,保障家人和村民的生活。

“我爸爸当年跑马帮,最远去过雅安、康定、云南保山这些地方,那时到雅安来回要两个月。”郭次丁说,自己从十多岁开始也跟着马帮到处走,去过很多地方,最经常走的就是从泸沽湖往返木里(凉山州木里县)。那时单边就要走7天左右,主要运送盐、茶叶、酒还有一些百货。

“3天9双筷”,吃饭的筷子,马帮就地取材,用枯枝削成。

爬山中途,马帮队员停下来喝水休息。

郭次丁回忆起当年,精神抖擞。他有匹马儿叫“兰聪”,在摩梭语里的意思是红色的马,这匹马是他所有马里最通人性的,还会在他迷路的时候带他走回大路上。曾有一次,因为道路险峻,一匹马儿脚底踏空,从悬崖边翻滚而下,幸运的是,马儿左右驮着的两口不锈钢大锅像安全气囊一样保护了它,滚下山坡几十米,翻身而起,安然无恙。

马帮队员在牛窝子山山顶俯瞰泸沽湖

在交通不发达的历史长河中,马帮几乎成为了摩梭人与外界交往的唯一方式,是摩梭人茶盐流通、物物交换等赖以生存的命脉。而在交通发达,物流网非常健全的今天,曾经承担着货运功能的马帮队几乎消失殆尽。据郭次丁了解,整个泸沽湖畔,现在养马的人仅有百余户,而当年跑过马帮的“马脚子”(赶马人),不少已经离世。就拿他所在的中洼村来说,养马的人现在仅有二三十户,还在养马的“马脚子”更是屈指可数。

清晨,一匹马儿正在伸懒腰。

不灭的精神

马帮带游客探访隐秘美景

看着马儿越来越少,摩梭年轻人们对自己族群的马帮历史越来越缺乏了解,郭次丁虽然揪心,但也十分无奈。这时,同村一起长大的老杨找到了他,邀他加入新成立的马帮队,郭次丁感觉又重新找到了归宿。

杨直之牵着马行进在崇山峻岭之间

马帮队长杨直之在跑马途中休息

老杨名叫杨直之,今年57岁,在祖母屋的火塘边,杨直之听着马帮的故事长大,摩梭马帮的那些传奇的经历在他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赶马的汉子,那是摩梭女子心中的英雄,更是族人的骄傲。如何让年轻人记住自己的历史,并将这段记忆延续下去,杨直之一直在寻找答案。作为地道的摩梭人,他从小养马、放马,马儿是他最好的伙伴,虽然马帮队早已不复存在,但他经常还是会邀约三五好友,带上粮草牵上马儿,去泸沽湖畔的那些崇山峻岭探索。在某个能俯瞰湖面的山头坐看白云翻滚,鹰击长空,然后在日落之前生起一堆篝火烤几个土豆烤几片肉,大家围坐一起纵酒放歌,在虫鸣中睡去,在莺啼中醒来,看朝阳将远山和云层染红,看湖畔的人家升起炊烟,看马儿漫步在草甸上细嚼青草。这时,杨直之会感到自己浑身充满了力量。

便携又饱腹的土豆是马帮队的主食

到达山顶营地的马帮队生火烤土豆

马帮队员坐在山顶休息,从这里可以俯瞰泸沽湖全景。

随着泸沽湖旅游开发的热潮,曾当过村里大队长的杨直之想到,可以让游客深度体验泸沽湖的马帮文化,同时也可带动周围的村民创收,摆脱传统的农耕低收入模式。他这个想法得到郭次丁的响应,还有一些爱马的年轻人也加入进来,大家东拼西凑,到云南买了几匹马,加上村里的几匹,年,由杨直之牵头的摩梭喇塔马帮队成立了。喇塔,是摩梭语称呼泸沽湖的发音。喇塔马帮成立起来了,可是却没有多少人知道,最开始,马帮的赶马人只能牵着马,步行到游客多的地方一遍一遍的自我推销。后来,一些游客和马帮里的年轻人把信息发到网上,马帮渐渐有了一些知名度。在泸沽湖畔土生土长的马帮,知道许多人迹罕至的秘境,带领游客翻越山岭探寻美景,户外体验马帮生活。虽然,想一睹这些隐秘的美景,需要步行加骑马长途跋涉,吃住条件并不舒适,或许还会穿越恐怖的蚂蟥区,或许会遭遇变幻莫测的天气,但正是这种原汁原味的摩梭马帮文化吸引了众多游客。

徒手抓蚂蟥,马帮队员对路途中的各种危险能轻松应付。

马帮队行走在在泸沽湖畔

日暮时分,从马帮休息的营地俯瞰泸沽湖。

夜幕降临,马帮升起篝火,烤肉喝酒唱歌。

艰难的传承

疫情之下马帮队几乎没有收入

几年下来,村里渐渐有了更多人加入,马帮队最多时有9个“马脚子”,赶马人的收入也慢慢多了起来。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大家也学会了拍视频,开直播,摩梭马帮被更多人所知晓。但最近几年,由于疫情影响,游客人数锐减,马帮队几乎没了收入。大家平时都各自在家,务农种地,或者做点小买卖,维系着生计。但只要杨队长一声招呼,大家就会牵起马儿,从四面八方汇拢过来。期间,也有一些年轻人觉得跑马帮太辛苦,养马麻烦成本高,中途退出,杨直之也很理解。“我们只要还能坚持,就一定会继续”,杨直之说,自己想让更多的人知道和了解摩梭马帮,将摩梭马帮的文化传承下去。

养马的人越来越少,当地小朋友对马儿也很好奇。

杨直之在途中录制视频,现在的马帮队员们也学会了运用新媒体。

摩梭马帮的濒危生存状况和其承载的价值也引起了当地学者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344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