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沽湖畔的神秘摩梭人,他们现在的生活变成

首发:8月20日《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蔺以光、杨牧源、胡超

游客在泸沽湖上坐船游览。如今永宁乡落水村的摩梭群众靠划船等旅游服务实现脱贫致富(7月30日摄)。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蔺以光摄

次里平措从他的越野车上下来,笑着和记者打招呼。他说:“你们要是晚一天来,我就坐飞机去昆明办事了。”

次里平措是摩梭人,今年56岁,从小生活在滇川交界处的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泸沽湖畔的落水村。

泸沽湖湖面海拔米,面积约50平方公里,因水质良好而闻名;世居湖畔的数万摩梭人因保留着母系社会遗俗而神秘。近年来,当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族文化吸引了众多海内外游客前来踏访,也让湖畔摩梭人的生活发生了很多改变。

次里平措回忆说,过去从泸沽湖去丽江要一天的行程,路不但狭窄弯多,有的路段还经常塌方。如今从丽江到泸沽湖的高等级公路已通车,两个多小时就可抵达。年10月,宁蒗泸沽湖机场正式通航,从泸沽湖仅需50分钟可到昆明,90分钟可到成都。

拼版照片,上图为:年拍摄的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永宁乡落水村的资料照片(新华社发);下图为:年7月31日拍摄的落水村新貌(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胡超摄)。

走进落水村,一条宽阔的水泥路穿村而过,客栈、超市、酒吧、服装店等映入眼帘。来自各地的游客在湖边赏景,穿着传统服装的摩梭老人悠闲散步。大部分摩梭村民开起了客栈,房屋经过翻修,每家都用液化气和电灶做饭,不再烧柴火。不少村民买了汽车,用上了电脑。年轻的摩梭姑娘、小伙打扮时尚,有的还干起电商、微商。

然而在三四十年前,落水村并不是这个样子。由于山高路远,村民的日子并不好过,有些人家种的土豆和玉米还不够填饱肚子。为了解决生计问题,一些村民只有上山砍树、下湖捕鱼。

次里平措说,小时候家里人多,日子过得紧巴巴的,经常吃救济粮。现在他家开了两个客栈,买了两辆车,经济条件在村里算不错。老伴平时带带孙子,跳跳广场舞,过得十分惬意。他得意地抖了抖身上穿的夹克,“这是名牌咧,多元一件。要是以前想都不敢想。”

次里平措有一儿一女,都上过大学。他的女儿扎西拉姆毕业于云南财经大学,在北京的一家公司工作过两年,和一名北京小伙相恋结婚。现在女儿女婿一起回到丽江,正准备在落水村开客栈。

这是永宁乡泥鳅沟村委会八珠村民小组的摩梭人阿普私根(右)开心地站在自家门口。他家是摩梭母系家庭重点保护民居,依靠旅游服务等家庭年收入近20万元(7月30日摄)。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胡超摄

“感谢党的好政策,我们摩梭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次里平措说。旅游业的发展提升了村民的收入,如今摩梭人更重视环保,真正体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村里有多名摩梭人,每户都参与旅游服务。有的开客栈,有的开餐馆,有的跑运输,有的给游客划船,有的表演民族舞蹈,平均每户每年都增收3万元左右。“泸沽湖要是污染了,游客怎么会来?我们保护好自己的家,也是给子孙后代留下资源。”

据泸沽湖管委会主任张学民介绍,泸沽湖云南片区已累计投入保护建设资金11亿多元,沿湖修建了45公里污水收集管网,沿岸治理水土流失2万余亩,栽种乔灌木草被带亩,建设恢复湖滨带植被多亩。

“为在旅游发展与生态保护间寻得平衡,我们对景区内违法违规建筑进行了大力整治,建立了社区景区共管机制,形成了人人都是湖长、个个参与保护的良好局面。”张学民表示。如今泸沽湖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水质稳定保持在I类标准。

虽然物质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泸沽湖畔摩梭人的一些文化传统并没有轻易改变。

摩梭人依然保留着他们独特的风俗。在落水村,虽然大多数人家开了客栈,但自己居住的房屋形制仍依循传统,分为正房、祖母房、花楼、经堂、门楼等。次里平措说,摩梭家庭多属母系大家庭,许多家都是三代同堂或四代同堂。大家庭成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据了解,宁蒗县近年来大力推进摩梭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积极挖掘整理一批有价值的保护项目,并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文化遗产保护。

目前甲搓舞、永宁乡瓦拉别摩梭人传统文化保护区、转山节、摩梭“成丁礼”等已申报成为国家及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宁蒗县也准备设立摩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开展摩梭语教学及摩梭音乐、绘画等培训。

今年6月,宁蒗彝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审议决定,将摩梭人转山节列为地方性法定节日,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全县放假1天。

落水村有一个摩梭民俗博物馆,是由当地村民次仁多吉和尔青共同创办的。

次仁多吉说:“提起摩梭人,许多人就想到‘走婚’,似乎摩梭男女对待感情很不专一,这是对摩梭文化的误解。走婚是以双方感情为基础,自愿结合,没有财产、子女之争,也没有孤、寡之忧。”

博物馆现有展品多件,分为民俗陈列馆、祖母房、花房、图片展览馆、服饰馆等。谈到今后的打算,次仁多吉很乐观,“我们打算进一步扩大影响力,还要在网络和移动端推广,让更多人了解摩梭文化。”

次里平措的女儿扎西拉姆表示:“我从北京回到了泸沽湖,就是想多帮父母分担一些。新开的客栈需要打理,大家庭也需要传承。随着国家发展,我们摩梭人的生活会一年比一年更好。”

乘客在宁蒗泸沽湖机场准备乘坐飞机(7月31日摄)。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蔺以光摄

永宁乡落水村的摩梭人次里平措(右二)和几名村民在泸沽湖边捡拾垃圾和杂物(7月31日摄)。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蔺以光摄

摩梭姑娘边巴拉姆(右)在永宁乡落水村的摩梭民俗博物馆里向传承人旦史拉措学习摩梭人传统的织布方式(7月30日摄)。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胡超摄

这是摩梭青年次里打史在永宁乡落水村的电子商务体验店里整理商品(7月31日摄)。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胡超摄

拼版照片,上图为:年拍摄的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永宁乡的摩梭群众在跳甲搓舞(也叫打跳)庆祝丰收的资料照片(新华社发);下图为:年7月30日拍摄的永宁乡落水村摩梭群众为游客表演甲搓舞(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蔺以光摄)。

拼版照片,左图为:年拍摄的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永宁乡落水村的摩梭人次里卓玛(右)和同伴在泸沽湖边补渔网的资料照片(新华社发);右图为:年7月30日拍摄的次里卓玛抱着小孙女在家门口。她家现在开了一个客栈,年收入在20万元以上(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蔺以光摄)。

拼版照片,上图为:年拍摄的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永宁乡摩梭群众在看电视的资料照片(新华社发);下图为:年7月30日拍摄的永宁乡落水村摩梭群众戈瓦平措(左一)一家在看液晶电视(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胡超摄)。

拼版照片,上图为:年拍摄的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第二中学教师在永宁乡辅导摩梭学生学习数学的资料照片(新华社发);下图为:年7月31日拍摄的永宁乡落水村的16岁摩梭女孩周仙云在家里用电脑学数学(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胡超摄)。

延伸阅读

抓实铁才能留真痕,基层干部热议“痕迹主义”

你知道学会洗脚,也是打胜仗的一大法宝吗?

中国版“敦刻尔克大撤退”之地:国运决定城运

日寇在华北用刺刀机枪也没得逞的“奴化试验”

售价翻百倍,回扣达90%,低价游到底有多黑?

76年前,舟山渔民曾救被日军遗弃的数百名英俘

刘秀当年饿了一夜的山西穷村,现在能吃饱吗?

声明:“新华每日电讯”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17.html

  • 上一篇文章: 没有了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