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云南大理楚雄红河文山西双版纳昆明曲靖玉溪云南昆明曲靖玉溪丽江普洱保山昭通临沧德宏怒江实验医院制剂室检验科水处理设备疾控环监药质检高校大学科研检测实验超纯水机系统设备半导体药厂食品厂超纯水机器实验室污废水处理机设备超纯水机系统
明朝年间,随沐英征讨云南后迁移到会泽的客户,有位名叫沐定的妇女,住在会泽县鲁机村,乃是沐国公的后代,太夫姓李,是个强干的农人。夫妻二人虽然勤劳,但租税太重,生活也不怎么好过。间或年景稍好,后而谷贱伤农,一样贫困。沐定姑娘生性聪敏,智慧过人,处人耿直,做事细心,实在是个巧媳妇。她心灵手巧,无论拿什么东西,总要翻来覆去。横一下,直弄一下,仔细琢磨推敲。办理一件事情,总要想出几种做法来。扫地拿扫帚,左手拿,右手拿,正拿倒拿都行,别人扫不干净的地,只要到她手里,什么坑坑凹凹,眨眼功夫,便扫得干干净净。大家都说:"沐定姐姐扫的地,睡下去打个滚爬起来,身上都不会沾点灰"。 沐定姑娘平时喜欢到田边地角,河畔沟埂摘些狗尾草、蚊子草、小青藤等,回家披开来,纺织一些花蓝、提兜、小灯笼等给孩子们玩。一天,她摘了一些圆茎杆细长的多年水生野草编了个小绣球,水草披开以后,发觉里面有一股柔软细白的草芯,她想,这白生生、软乎乎的东西,用来装枕心一定很好,在她灵巧的手里果然从这圆直的野花水草里披出了一根根细柔雪白的草芯来。这东西最易燃烧,可放在灯盏里作灯芯,比用棉线条点灯还要好得多,轻便、省油、灯光明亮,油烟又小,把它叫做灯草,那是再恰当不过的了。于是,沐定姑娘把这种不知名的草根据其用途取名为"灯草",披出来的芯叫"灯芯"。 她和丈夫商量以后,把家里盘着的秧田腾了一丘出来,专门移栽这种野生水草。经过她勤勤恳恳的培育后,这种水草长得更为肥实,梢子也更长了,披出来的灯芯又长又白又粗实。余下的草壳,还可以用来纺织草帽、甑盖、锅盖、箩筐、提篮、盆罐之类的小手工艺品。后来,她又用灯草做原料,编织灯草滑席,垫在床上垫睡用,非常柔软,也可作为包装和晒粮食之用。这些手工织品拿到市场上出售,价廉物美,轻便耐用,受到人们的欢迎,小俩口计算了一下,种一亩灯草比种十亩谷子的收入还要大得多。于是,他们把这一野生水草变为了家种,逐年发展,越种越多,生活也越来越好过。同村乡邻看到沐定家的变化人人羡慕,个个垂涎,也偷偷地学种灯草,但是始终找不到披灯草及纺织滑席的窍门,找沐定姑娘求教者日渐增多,但沐定夫妇十分保守,不原传授。 有一年,因积劳成疾,沐定全家男女老少都病倒了。村里有一位五十多岁的姚大妈,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看到沐定家的窘况,便邀约了村里的一、二十个妇女,送粮送药,帮助她料理生活。沐定夫妇观此情景深受感动,十分内疚说道:"乡亲们真好,我对不起大家"。沐定姑娘病好后,就把披灯草,编滑席的手艺传给了全村妇女。后来,会泽鲁机村的滑席,灯芯畅销滇东北,继而又传到迤西、迤南,遍及全省,远销四川、贵州,甚至传入京城。 云南的民间故事传说:金马碧鸡的传说 昆明东面有一山曰金马山,西面有一山曰碧鸡山,史称“东骧神骏,西翥灵仪”,为云南的象征。早在明代,“金马朝辉”与“碧鸡秋色”就已视为昆明胜景。 《金马碧鸡》的传说在云南广为流传。滇西的大姚、永仁,滇南的墨江、江城境内均有流传。位于滇东的昆明所流传的金马碧鸡内容最为丰富,所遗存的有关民俗风物事项也最多。 流传于昆明的《金马碧鸡》的传说其主要内容有二:其一,与大姚传说相似。说古时昆明为荒凉贫瘠之地,山上无树木花草。一日太阳东升,在“隆隆”巨响声中,大阳里飞出一匹骏马;当天月亮出来,在“哗啦啦”的响声中飞出一只碧玉雕成的雄鸡。于是,昆明处处金花开,满山结金果,坝子成碧海,鸟飞鱼虾跃。其二则说:武勇的滇王同哀牢王美丽的公主联姻,金马碧鸡是哀牢王作陪嫁送给滇王的礼物。后来,因滇王有两位王子,相互都谦让王位。老滇王纳宰相之谋,让两位王子都去寻找放到大山之中的金马碧鸡。结果两位王子去找金马碧鸡之后,一直不见返回,于是便成为昆明民间流传的纪念金马碧鸡的许多民俗事项的缘由。 《金马碧鸡》的传说源远流长,远在公元前的西汉就在民间有流传。史料记载,汉武帝听信方士的说法,认为云岭之南有神鸡,毛羽青翠,能破石凌空飞翔,光彩夺目,其声悠长。汉宣帝封王褒为谏议大夫前往云南求取。王褒因故没有到达,还写《移金马碧鸡颂》以祭之。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里讲到滇池有龙马,龙马交配而出骏马,可“日得五百里”。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公元—年)所着《水经注》里也提到大姚禺山有金马碧鸡“光彩候忽,民多见之”。唐宋之后,这一美妙的传说又被佛家所利用,说金马是佛教阿育王的“神骥”。唐代之后,昆明东西山岳已有金马、碧鸡的词寺,人们把它当作神灵以供奉。历代的文人名士吟咏金马碧鸡的诗文颇多。 郭进诚有《碧鸡山》诗云: 碧鸡一飞去,空遗碧鸡谷。 寥寥千载下,徒仰山仪形。 夕霭丽冠羽,朝阳纷影钥。 金秉清有《龙马蹄石》诗云: 神驹从此骋驰躯,印蹄分明掣电蹄。 一勒嘶风云外去,淡烟芳草落花溪。 旧时,昆明金碧路曾建有金马坊与碧鸡坊。两坊跨街而立,巍然对峙。早在明《景泰云南图经》中就有如下记载:“今城南三市街有碧鸡金马二坊盖表,其为一方之胜也。”金马碧鸡坊最早建于明朝宣德年间,原为石坊,清顺治时毁于战火,康熙年间重修,后又几经修葺。为两座木结构斗拱牌楼,东称金马坊,西称碧鸡坊,两坊各宽三楹,下面可通车行人。牌坊上金马碧鸡四字为呈贡书法家孙清彦楷书,贴以金箔,与整座牌楼的丹漆彩绘相映,雄浑壮丽,金碧辉煌。相传在相隔六十周年的鸡年,到了中秋节的傍晚时分,当太阳西下、圆月东升时,两坊正面相对而日月光亮相射,金马碧鸡坊的倒影随光移动而结合,这就是“金碧交辉”,被称为昆明八景之一。金马碧鸡坊毁于公元年,年得以重建。 云南的民间故事传说:善良的人终有善果 三四百年以前,在遥远美丽的西双版纳,头人召勐(meng)海的儿子召树屯英俊潇洒、聪明强悍,喜欢他的女孩子多得数也数不清,可他却还没找到自己的心上人。一天,他忠实的猎人朋友对他说:“明天,有七位美丽的姑娘会飞到郎丝娜湖来游泳,其中最聪明美丽的是七姑娘兰吾罗娜,你只要把她的孔雀氅(chang)藏起来,她不能飞走了,就会留下来做你的妻子。”召树屯将信将疑:“是吗?”但第二天,他还是来到了郎丝娜湖边等候孔雀公主的到来。 果然,从远方飞来了七只轻盈的孔雀,歇落到湖边就变成了七位年轻的姑娘,她们跳起了优雅柔美的舞蹈,尤其是七公主兰吾罗娜,舞姿动人极了!这就是我一直在寻找的姑娘啊,召树屯立刻爱上了她。她照着猎人朋友的话做,兰吾罗娜的姐姐都飞走了,只剩下她一人时,召树屯捧着孔雀氅走了出来。兰吾罗娜看着他,许久许久没有说话,但爱慕之情已经从她的眼光中传递出来。不用说,召树屯娶到了自己心爱的新娘。 他们成婚不久,邻近的部落挑起了战争,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英勇的召树屯和兰吾罗娜商量了一个通宵,第二天就带着一支军队出征了。战争初期,天天都传来召树屯败阵退却的噩耗,眼看战火就要烧到自己的领土了,召勐海急得乱了阵脚。却偏偏在这时,有个恶毒的巫师向他进谗言:“兰吾罗娜是妖怪变的,就是她带来了灾难和不幸,若不把她杀掉,战争一定会失败的!”召勐海头脑一昏,就听信了他,决定把美丽的孔雀公主烧死。 兰吾罗娜站在了刑场上,泪流满面,她深深地爱着在远方征战的召树屯,却不得不离开他。最后她对召勐海说:“请允许我再披上孔雀氅跳一次舞吧!”召勐海同意了。兰吾罗娜披上那五光十色、灿烂夺目的孔雀氅,又一次婀娜地、轻盈地、优雅地翩翩起舞,舞姿中充满了和平,充满了对人世的爱,焕发出圣洁的光芒,令在场的所有人都深受感染。在悠扬的乐声中,兰吾罗娜已渐渐化为孔雀,徐徐凌空远去了。 可就在这时,前线传来了召树屯凯旋的消息。在欢迎大军得胜归来的载歌载舞的人群中,召树屯没有看见自己日夜思念的妻子,在祝贺胜利犒劳将士的庆功宴上,召树屯还是没有看见兰吾罗娜的身影,他再也忍不住了,说道:“多亏了兰吾罗娜想出的诱敌深入的办法才打败了敌人,可现在她到哪儿去了呢?”召勐海一听,这才如梦初醒,却已悔之莫及。他把逼走兰吾罗娜的前因后果告诉了召树屯,真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打击,召树屯只觉天旋地转,昏倒在地。苏醒过来后,他的心中想的只是要去把她找回来:我不能没有她,没有她我的生命还有什么意义? 他找到猎人朋友,问清楚原来兰吾罗娜的家乡在远隔千山万水的地方。跨上战马,召树屯又出发了,怀着猎人朋友送的三支具有魔力的黄金箭,怀着对兰吾罗娜矢志不渝的爱,他克服了重重困难,来到了一个山谷入口。山谷口被两座大象一样的山封住了,召树屯用第一支黄金箭射开了一条出路,进入了山谷。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拼搏,不管全身伤痕累累,不管前程凶险莫测,他终于到达了孔雀公主的家乡。可是孔雀国的国王因为觉得召树屯的族人对兰吾罗娜不公平,决定考较一下召树屯是否有保护兰吾罗娜的本领,否则就不让兰吾罗娜回去。国王让七个女儿头顶蜡烛,站到纱帐后面,让召树屯找出他的妻子,并用箭射灭烛火。召树屯内心平静下来,凭着对兰吾罗娜的思念,用第二支黄金箭射灭了兰吾罗娜头顶的烛火,终于得到了与孔雀公主重逢的那一刻。他们含着泪再次拥抱,发誓从此永不分离。 回到家里,召树屯问明父亲,知道原来是那个恶毒的巫师陷害兰吾罗娜,就去找巫师报仇。那巫师其实是一只秃鹰变的,听闻召树屯来找他,立刻化成原形,飞上天空想逃跑,召树屯抽出最后一支黄金箭,正义之气随着箭象闪电一样,将万恶的巫师射死了。从此,那象征和平与幸福的孔雀公主的故事也在傣族人民中间广为流传,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们的心灵。
圆通寺的传说据传说,在明朝嘉靖年间的一天夜里,昆明市区下了一夜暴雨。翌日清晨,一个和尚走出僧房,只见庭院中落叶遍地,转入大殿燃灯上香,却见木柱上的两条泥龙浑身水淋淋,好像才出水面归来。这和尚惊愕万分,转身跑去报告住持,住持半信半疑,于是,带领一群和尚奔进大殿,果见这两条龙遍身是水,鳞甲上粘挂着青苔(海藻之类)。龙的胸部一起一伏地喘着气息。众和尚见状,惊得目瞪口呆,不敢出气。其中有个小沙弥,好奇地左瞻右顾,他走出殿堂,见地上有一条粗大的水迹,这水迹是沿着柱上盘绕的泥龙而伸到殿外,这小沙弥向众和尚指指点点,他们似有领会,一齐蹑手蹑脚,沿循水迹去寻找根源。一行来到今翠湖的九龙池畔(今圆通街坡底西北面),岸上围着一大群人正议论纷纷。原来昨夜天降大暴雨时,许多人听到神龙咆啸,格斗之声音一夜不绝。又有人在岸边拾到有碗口大的几片龙鳞壳,和尚们才恍然领会,方知是本寺的两条泥龙奔入海中(翠湖原名菜海子),驱逐强占九龙池的一条蛟龙。在这以前,昆明常遭蛟龙泛水,淹没半个城区街道,老百姓叫苦不迭。经此一战,蛟龙绝迹了,人民安居乐业了。圆通寺的大殿后,筑有咒蛟台,相传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正是蛟龙潜藏的大石洞,蛟龙占着居高临下的地势,时常兴妖作怪,危害人民。距昆明城南约40多公里处有座盘龙寺,寺僧名阿咱李。他懂得峋嶙经文(古夏文),经文上详细记载着大禹治水的经过。其中有就(就有)降伏蛟龙的神咒。昆明城的耆老们,为了收伏蛟龙,才在此筑咒蛟台,恭请阿咱李在台上日日夜夜念峋嶙经,数日后法咒的效力显现了,蛟龙出洞伏于地,作求饶状,阿咱李挥之令去。此后蛟龙泛水之灾患就没有了。云南的民间故事:昆明城的传说面对老昆明地图,人们会发现,昆明的整个城池,完完全全是一个灵龟的形像,实在是让人感到称奇,高原古城昆明,平添几许神秘色彩。昆明古城为何筑成灵龟的形状?一个悠远的历史故事解开了这个稀奇的亘古之谜:明朝洪武年间,镇守云南的大将沐英决定好好修建一下云南府城。如何建造?他自己却没有一个良策,就在他为此事而感到焦虑时,一天晚上,他做了一个梦:一条大蟒,身长万丈,见头不见尾,正张开大口,哗哗哗哗地对昆明城猛吸,城中的金银财宝完全被吞进了它的肚子里,沐英大怒,高声喝问:“何处妖蟒,胆敢吸我城中财宝,使我百姓受穷?”大蟒回答:“我住城北山间,尾在四川,头在云南,我吃云南,屙四川,关你何事?”沐英听后,拨箭斩蟒,那蟒就地一滚,变成了一个黑脸大汉,与沐英大战起来,正杀得难分难解之际,只见翠湖九龙池中的九个龙子,骑着一只神龟,前来助阵,神龟最后把巨蟒给镇住了。沐英醒来,感到很是奇怪,但又无法释梦,于是他请来了当时著名的风水先生汪湛海,求他给自己破梦。汪湛海沉思片刻,捏指掐算了一番,然后振振有辞道:“这是城北长虫山在作崇,你看它头对着云南城府,大有吞噬古城之感。”沐英一听,大为震惊,急忙讨教解除之法。汪湛海说:“解除之道的上策是疏导,变害为利。”接着他谈了自己的看法:长虫山从东北方向蜿蜒而来,确有不吉之像,但在我的眼里,它却在古城上方汇集成了旺盛的吉祥龙气。这可是千载难逢的“紫微龙”地脉。蟒蛇为长寿之物,但也为阴柔之体,它性格怪谲,若是耍起脾气来,必然伤害黎民百姓。这样就得有一灵物克之,化之,辅之,变之,这个角色得由同样是长寿之物的,但却有阳刚之体的灵龟来承担。在汪湛海的指导之下,沐英把老昆明城建成了一个灵龟的形状。大南门是龟头,北门是龟尾,大东门、小东门、大西门、小西门分别是龟的四只脚。这样,在北走蜿蜒的长虫山之麓,老昆明城与其气脉相连,形成龟蛇相交之态,使得昆明有了一股天造地设、山长水远和万物合一的气势。看着建筑好的昆明城,汪湛海站在五华山上笑了。他不无得意地说:“昆明城池龙气益发,风生水起,定能造福于云南人,相信五百年之后,云南胜江南。”云南的民间故事:女神的故事传说狮子山是永宁人的叫法,因为从永宁坝子东望,它像一只卧狮,昂首前望,雄伟壮丽,故名狮子山。但是,因为当地摩梭人流行走婚,实行母系制,当地的山山水水,都打上了女性的烙印,最大的湖为母湖,最大的狮子山叫“干木”,“干”为山,“木”为女,合起来为女山或女神山。干木山又称狐山,高米,由石灰岩构成,北部为火山岩,中间和西北均为洼地,即火山口,民间认为它像征女阴,故称女山。关于干木山,有一个生动的神话传说。远古时期,在泸沽湖畔有一个美丽的姑娘,聪明过人,心灵手巧。她降生七天就会说话,话音像鸟儿唱歌一样动听。生下三个月,就知道许多事情,一般大人都比不上。到了三岁的时候,已长得像仙女似的,泸沽湖周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长到十八岁,已经是当地的美女,所有见过她的小伙子都来讨好她,追求她,光送的礼物都能堆成山。但是姑娘就是不开口,小伙子们只能守在门外,穷追不舍。这个姑娘叫干木,她吃苦耐劳,关于纺纱织布,据说她一天能织条腰带。在织布过程中,她看到天上的云朵、日月、彩虹,麻布上也织这些图案;她看到地上的鲜花、树木、飞禽走兽,也会用五彩线织在麻布上,因此泸沽湖边的小伙子们,都爱这位姑娘,追求这位姑娘。她并不冷待小伙子,凡是向她求爱者,都受到善待,并赠送一条腰带为信物,人间的爱情,也诱惑了天上的神灵,有一位天神也向姑娘求爱,掀起一阵旋风,把姑娘卷上了天空,但是泸沽湖的居民震怒了,都拥向大地,千呼百唤,天神害怕了,放回了姑娘,可是她没有回到人间,依附在干木山上,变成了女神,骑着白马,守护着泸沽湖,这就是干木山女神,每年七月二十五日,人们还举行转山节,祭祀干木女神。最早的干木女神应该是自然界留下的山,即后来所称的狮子山,随着民间传说的发展,逐渐把干木山人格化了,出现了女神形象。她骑着白马,左手捧莲花,右手持箭,乍看起来,是一个藏化的女神像,但却是摩梭女装束。
云南的传说故事:金殿传说 1.明朝万历年间,云南巡抚陈用宾崇信道教,一日梦见仙人吕洞宾约翌日在鸣凤山麓相会。第二天,陈用宾很早便在山麓等候。只见一个放羊老头,用绳子牵着羊,在山边用一口沙锅偎芋,另一口锅作锅盖,待他走近一看,老头忽然不见了,带绳的羊也没有了。陈用宾恍然大悟:两“口”锅垒在一起就是“吕”字,带绳的羊意味着是“纯阳”,是吕洞宾的道号,这个老头就是吕洞宾。吕真人指示他鸣风山是洞天福地啊!所以在遇吕洞宾处,跨羊清河上,陈用宾修了“迎仙桥”,并在山上建了金殿。 2.陈用宾年青时很穷,到处流浪,他信奉道教,对那些云游四方,来去无踪,变化莫测,长生不老的仙人羡慕不已。他听说鸣凤山上有座道观,是块风水宝地,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就住在那儿,于是他每天除了到道观求神拜仙之外,都呆在山洞里专心致志地读书修道,盼望着有朝一日能见到吕洞宾。几年过去,连吕洞宾的影子都还没见到,他变得有点不耐烦,动不动就想发脾气。道观的道长见他这番情形就提醒他说:“火气大的人是遇不到仙人的,即使遇到了也认不出来。”他听了道长的话,觉得有道理,便回到山洞,在洞门口两边写下了几个大字:“了却心头火,要见吕洞宾。” 过了一段时间,有一天,他在洞门口遇到一位老头。只见那老头大约八九十岁的模样,可长得鹤发童颜,身体硬朗。这么大年纪还一个人来到这深山老林,看他那具有仙风道骨的模样,莫非他是仙人?陈用宾盛情邀请老头到他的山洞里休息休息。 到了洞里,陈用宾拿出他存放了多年一直舍不得喝的老陈酒,用精心收藏的传家宝玉龙酒杯斟上一杯,恭恭敬敬地递到老人手中。只听“当”的一声,老头不小心失手将杯子掉在地上,玉龙酒杯摔碎了。陈用宾一下子气坏了,愤怒地冲着老头叫到:“这是我的传家宝,你要赔我!”老头不慌不忙地站起身来,连赔不是,并说到:“我会赔你的,我要加倍赔偿你,请跟我来。” 陈用宾以为老人要去买个玉龙酒杯还他,便跟着来到洞口,突然老人化为一道清烟消失了。陈用宾这才意识到这位老头是仙人。待他回头一看,只见洞门口上的对联变成了:“了却心头火,要见吕洞宾。见了吕洞宾,心头火又生。” 陈用宾看后真悔恨交加。他回到洞里把所有的酒喝得一干二净。他喝得酪叮大醉,倒头就昏睡着了。朦胧之中,他梦见自己升官发财当上了云南的巡抚。酒醒之后,他受到梦境的激励,经过几年的刻苦努力,用功读书。他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他状元及第后做了云南的巡抚。为了纪念在鸣凤山上和吕洞宾的奇遇,他便在山上建了一座金殿。 云南的传说故事:泸沽湖的传说故事 太阳女神和月亮男神繁衍后代的古时候,万山丛中有一个哑巴放猪娃,这个放猪娃每天都把猪群放到宽宽的匹坡上,冬天日头的时辰短,他也不带午饭;夏天日头的时辰长,他也还是没有带午饭。原来,这个哑巴放猪娃,在大山的峡谷底,发现了一眼晶莹透亮的灵泉,在这眼汨汨喷涌着珍珠似的泉水的灵洞口,拥塞着一尾偌大的闪晃着如星朵般鳞片的大鱼,哑巴放猪娃每天都割下鱼几丰的一块鱼肉,当午饭吃。奇怪的是哑巴放猪娃割鱼肉留下的伤疤口,第二天又长得原生复合了,大鱼的身上似乎像没有动过刀子一样。 哑巴放猪娃天天都没有带午饭,奇怪的是他丝毫没有饥饿的神色,这倒使刁滑阴狠的主人注意到了。一天,太阳当顶了,时辰到午辰的时候,放猪娃拎着一把锋利的竹刀,偷偷摸摸地隐遁进谷底去了。主人慌忙追踪着他的脚印,悄悄地尾循在哑巴放猪娃的身后,发现哑巴放猪娃走到谷底的一眼灵泉边,拎着竹刀涉进水潭里去了,然后弓着身朝着一尾大鱼的身上割着鱼肉。主人窥破了哑巴放猪娃午辰不带午饭的奥秘,一股酸酥牙齿的酸水泛上了心头,这般又大又鲜美的大鱼肉,我又不是吃素的小羊羔,怎能叫这个哑巴放猪娃独吞享受。这股醋意倏地灌满了他的心脉,主要慌忙奔了过去,把正在埋头割着鱼肉的哑巴放猪娃拽着手臂掼捺在一边,又慌忙奔扑过去,一把扯着大鱼的尾巴使劲往后拉着。主人使出了全身力气往后拖拉了隈,浑身冒起了热汗累得气喘吁吁,但是怎么也不能把大鱼拖出来。主人抹撸了一把热汗想:我用九架牛来拖拉这条大鱼。主人慌慌张张回家套了九架犁牛,抬来了篾绳拴系在大鱼尾巴上,又把长绳套在九架犁牛的脖子上,主人咬着牙,挥舞起鞭子,恶狠狠地吆喝和鞭挞着犁牛,九架犁牛的十八条牯子的力气,紧紧地拧在一根又粗又长的篾绳上,牛群一用力气,嘣的一声巨响,大鱼突的一下被拖拉出了洞口,洞开了的灵泉洞口,倏地一下喷射出有岩柱粗的白晃晃的水柱,水柱冲塌了大山,冲倒了老林的树林,大山间的峡谷顿时溢满了沸沸腾腾的大水。大水继续泛滥着,爬上了山顶,淹没了老林,流进了寨子,洪水像野兽一样四处乱窜着。这时候,哑巴放猪娃正在帮助他的阿妈剁猪菜喂猪食,突然,滚滚涌涌的洪水,仿佛像一条凶恶的蟒蛇一样奔进屋里来了,捉弄得哑巴放猪娃惊慌了,他慌忙丢下猪食桶,抱起阿妈坐进猪食槽里,滚滚奔来的洪水,顿时爬上了屋顶,洪水把整个寨子吞进肚子里去了。哑巴放猪娃和他的阿妈坐在猪食槽里,随着洪峰颠簸着漂摇在茫茫的大水里,慢慢拢靠在大山的顶尖上了。 从这以后,在重重望不断的大山窝里,有了一汪绿如碧玉的湖水,当地的吕喜人(摩梭人)叫它拉塔恒。后来,不知哪个山外来人发现了这汪人间仙湖,称它为泸沽湖。 云南的传说故事:不怕死女人的传说 如果说世界上真有不怕死的女人,那就是纳西女人。如果世界上真有称得上情死之都的地方,那就是丽江。 当自己选择的婚姻不能如愿,又无力在现实中抗争,她们便男女相约,寻找一个幽静的地方,上吊或服毒自杀,这便是古老的殉情风俗。在纳西女人看来,婚姻与其凑合,不如与心爱的人一起死去。 传说“久命”是第一个为爱情而死去的人,她与“羽排”相亲相爱,但受到羽排父母的阻挠。久命虽作了种种努力,但都无济于事,绝望之时,她愤然死去,被居住在玉龙第三国的爱神“游主”接纳,在那里过着自由幸福的生活。后来羽排赶来,也跟着到玉龙第三国去。久命与羽排,便在处处开满鲜花的爱神的国度里生活——这是记载在东巴经中的故事。在这里,久命是第一个殉情者,羽排是随之而去。纳西女人即便在死亡问题上,也象在其它问题上一样,扮演敢作敢为、敢恨敢爱的主动角色。只是从此以后,男女双方尽量争取同时殉情,一起到爱情的国度里去。本世纪四十年代,曾发生过六对男女集体殉情的事情,这也许是最惨烈、最悲壮的自杀行动。 殉情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自有其社会原因。从古以来,纳西人有过漫长的游牧迁徙的历史,也曾经历过女权制社会。那时,男女结合是以爱情为基础,就如今天尚存在于宁蒗县永宁摩梭人中的“阿注婚姻”,自由结合,自由分离,不存在殉情的诱因。大约元时以后,纳西统治者们生硬地推行从内地学来的封建婚姻,剥夺了青年们的自主权,由父母命定。加上封建统治的残酷,封建礼教的重压,人民生活艰难,环境闭塞,经济文化落后等原因,造成殉情风的盛行。 然而,殉情又不是简单的自杀。它是一项极为庄严、神圣、极为洒脱地进入另一个极乐世界的仪式。殉情有专门的殉情调,纳西语称为“游悲”。它为青年们描绘了这样一个理想世界:在圣洁的玉龙山上,有一个遍地开满鲜花,没有痛苦忧愁的地方,那是爱神“游主”居住的地方。在那里,“白鹿当坐骑,红虎当犁牛,野鸡来报晓,狐狸做猎犬”。在那里有情人可以自由结合,永远吮吸着爱情的花蜜…… 这本是一个虚幻的传说,而善良的男女们愿意相信这是真的,为了进入这个理想世界,她们舍弃尘世的功利,解脱人生的痛苦,欢欢乐乐地死去。在他们看来,这不是自杀,而是一次新生,一次升华,从此后,她们的肉体已经毁灭,但精神却永存,永远年轻地生活在爱情的国度里。 殉情有一个相约过程,一人主动提出,另一个愿意随他(她)而去。有时还向亲密朋友告别,朋友亦为其保密。殉情前,两人尽可能地买些东西,作好充分准备。殉情过程,也是殉情者最后享乐的过程,她们在选择好的地方吃喝玩乐,穿上新衣裳,向生命作最后的诀别。然后将币撒在周围(据说那样可以阻止野兽撕扯尸体),双双相拥相抱、上吊、服毒或跳崖,以求同归于尽。
彩云之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