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官方认证的民族一共有56个。这其中汉族人口占到了全国总人口的90%以上,而其他55个民族由于人口较少而被称为少数民族。中国的民族分布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在全国范围内汉族与少数民族是混合杂居的,但在新疆、西藏等边疆地区则呈现出少数民族聚居的特点。事实上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如今中国的56个民族全都是民族融合的产物。
中国历史上的匈奴、鲜卑、契丹、党项等民族如今都不在56个民族之内。在金庸先生的小说《天龙八部》中的慕容复就是鲜卑慕容部建立的大燕国皇族后裔,然而慕容复这一辈人其实早已和中原汉人并无太大的差异。《天龙八部》尽管是一部武侠小说,不过鲜卑慕容部的汉化却是真实的历史。时至今日汉族人口中仍有一部分姓慕容、姓宇文的人祖上是可能有鲜卑血统的。
这种民族融合现象不仅在汉族中存在,事实上在少数民族中也是同样存在的:蒙古族就是以成吉思汗的蒙古部同化草原上的塔塔儿、蔑儿乞、克烈、乃蛮等部族所形成的。满族是以建州女真部族为核心融合海西女真、东海女真以及部分被编入八旗的蒙古人、朝鲜人、汉人而形成的。在漫长而复杂的民族融合过程中就形成了各民族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局面。
自公元前年秦始皇灭六国起中国的历代王朝构建起了一种二元制结构的帝国形态:在以汉族人口为主的中原地区实行高度集权的郡县制;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则设置都护府、都督府等行政机构因俗而治。到了清代对新疆、西藏等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统治比起汉唐时期的羁縻制度已变得更为稳固:清朝的皇帝在中原是天子,在满洲是部族首领和家长,在蒙古地区是大汗,在藏地是文殊菩萨的化身。
清朝皇帝利用这种多元化的身份构建起了一个同时涵盖国内各大族系的多元帝国。年以后西方列强的入侵使中国开始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内部的各族系之间还能有你我之争吗?这时无论是什么民族都都必须要团结起来一致对外。这时就有了中国和西洋、东洋的区别了。到了年梁启超正式提出了“中国民族”这一概念。
梁启超将中国民族的历史划分为了三个时代:先秦时代是中国民族自发达、自竞争、自团结的时代;汉朝到清朝前期是中国和亚洲各国竞争交流的时代;清朝后期以来是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共同对付西方殖民入侵的时代。年梁启超将中国民族改为中华民族。中国的民族观念以此为标志进入了全新的阶段。年2月12日清朝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颁布退位诏书。
自秦始皇以来在中国延续年的皇帝制度就此画上了句号。《清帝退位诏书》在结尾写道:“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早在汉唐时期中华先民就曾开拓过西域地区,遗憾的是中国历朝历代的领土不断出现变更。
在清代之前还没哪个王朝能完完全全同时控制今天中国版图之内的所有领土:汉唐时期开拓了西域,可青藏高原上的吐蕃王国却不在其控制之下;明代治理东北、西藏,却又失之西域。清代因为其少数民族出身,可能对治理边疆少数民族更有经验吧。东北、蒙古、新疆、西藏等地终于第一次完完全全被置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控制之下。然而清代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是和中原内地截然不同的。
在当时的蒙古王公、西藏活佛、回部穆斯林宗教领袖看来他们臣服的是满清爱新觉罗家族。在孙中山先生的早期构想中同盟会十六字纲领中的“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就是将满清王朝赶出山海关,恢复明末的汉地十八省。不过最终南方革命党和清政府的和谈结果却是清帝退位后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这就从法理上明确了东北、蒙古、新疆、西藏等边疆地区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之部分。
从此这些地区由满清皇室的私产变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神圣疆域。历史上复杂的民族融合现象实际上使民族的识别认定工作成为了一种复杂的系统工作。民国时期战乱不断:外有列强侵略,内有军阀混战。在这种形势下谁也没心思做什么民族识别工作。民国成立后的民族划分其实相当简单:汉、满、蒙、回、藏。中华民国的基本政治纲领“五族共和”也就是因此诞生的。
北洋政府时代的国旗是五色旗:用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分别表示汉、满、蒙、回、藏五大族系。民国时期的汉、满、蒙、回、藏五大族系其实并不是与今天的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藏族所对应的。清朝的领土一共分为汉地十八省、满洲、蒙古、回部、藏区五部分,所以民国时期的汉、满、蒙、回、藏五大族系其实是与这五大地域所对应的。
清代在中原汉地设有直隶、江苏、安徽、山西、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十八个行省(合称“内地十八省”)。除此之外清王朝在东北设有盛京、吉林、黑龙江三个将军辖区;在外蒙古设有乌里雅苏台将军辖区;在内蒙古实行盟旗制度;在新疆设有伊犁将军辖区;在西藏和青海分别设有办事大臣辖区。
生活在汉地十八省的西南、华南少数民族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所以在民国时期基本被当成是汉族的分支。如今生活在西南、华南的壮、苗、黎、白、彝等少数民族在民国时期是被统归于汉族系的。民国时期的满族系也不只包括今天的满族:生活在东北地区的达斡尔、鄂伦春、锡伯、赫哲等渔猎民族在民国时期都被统归于满族系。如今的鄂温克族、土族等民族在当时则被视为蒙古族的分支。
民国时期的回族系也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这个概念实际上是泛指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民国时期的藏族系指的是居住在藏区的民族:如今的藏族以及生活在西藏的门巴族、珞巴族等民族在当时都属于这一族系。由此可见当时的五族划分其实是相当笼统的概念。在五大族系之下其实各自存在着若干语言文字各异、风俗习惯不同的民族,只不过这些民族在当时并没被精确划分而已。
还有一些如今已被认定的民族在民国时期不被视为中国的固有民族:生活在东北的朝鲜族在当时就不被民国政府承认是中国公民,直到年新中国成立后生活在中国的朝鲜族才正式获得中国国籍。土改之后朝鲜族公民也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土地,朝鲜族人民由此切身感受到中国政府的民族平等政策,同时也获得了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从这一刻起他们由之前的无国籍人士正式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族之一。
如今中国56个民族中的俄罗斯族主要是在19世纪后期以来从俄罗斯迁徙到我国新疆、东北等地的。一开始他们并不被视为中国的民族之一,直到年盛世才召开新疆第一次民众代表大会时已加入中国国籍的俄罗斯人以“归化族”的名义出席了会议。年新疆召开了第二次民众代表大会。在这次会议上加入了中国国籍的俄罗斯人被冠以“归化族”的名称。年新中国成立后“归化族”改称俄罗斯族。
其实新中国成立后才真正开始进行较为细致系统的民族识别工作。年新中国开展了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在首轮统计中一共登记了多个民族名称。这其中云南省登记了多个民族名称,紧随其后的贵州省也登记了80多个。这并不是说中国有多个民族,而是由于历史上复杂的民族融合现象导致各民族内部均存在若干分支。各地在申报登记时往往难以区分某一族群究竟是一个单独的民族还是某一民族的分支。
报上来的民族名称中多有重复的:有的是自称不同,有的是他称不同,有的是汉语翻译的不同。有些受调查者甚至不明白民族的含义,于是直接用自己所住的地方申报民族,这就导致多个民族名称被报了上来。这多个民族名称都经过了复杂细致的识别认定。当时的甄别任务主要有三:认定某一民族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识别该族体是单一的少数民族还是某一少数民族的一部分;确定每个族体的民族成分与族称。
在经过复杂细致的识别认定工作之后于年确认了蒙古、回、藏、维吾尔、苗、瑶、彝、朝鲜、满、壮、布依、侗、白、哈萨克、哈尼、傣、黎、傈僳、佤、高山、东乡、纳西、拉祜、水、景颇、柯尔克孜、土、塔吉克、乌孜别克、塔塔尔、鄂温克、保安、羌、撒拉、俄罗斯、锡伯、裕固、鄂伦春38个少数民族。年到年中国的民族识别认定工作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开始重点对少数民族的支系进行归并。
如今云南丽江泸沽湖畔因走婚习俗而为人所知的摩梭人就被认定为是纳西族的一支。这一阶段的民族识别认定工作又确认了土家、畲、达斡尔、仫佬、布朗、仡佬、阿昌、普米、怒、崩龙、京、独龙、赫哲、门巴、毛难15个少数民族。年到年中国的民族识别认定工作进入到第三阶段:年西藏珞瑜地区的珞巴族被确认为是一个单独的少数民族,年又确认了云南攸乐山区的基诺族。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一些地方建立了民族识别领导小组或办公室继续进行各地未了的识别工作。到年7月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一共确认了55个法定的少数民族,再加上人口最多的汉族就是56个民族。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民族识别工作主要是对一些尚未归并入56个民族中的族体的民族成分进行划分。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已基本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