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村,有世界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了不起

东巴文是一种兼备表意和表音成分的图画象形文字。其文字形态比甲骨文的形态还要原始,被称之为世界唯一存活着的象形文字,被誉为文字的“活化石”。而这个“活化石”,如今活在一个叫“达祖村”的纳西族人笔下......

在四川省盐源县与云南省宁蒗县交界处,有个美丽的泸沽湖,湖南卫视一部综艺片《亲爱的客栈》让它变成了网红。杨二车娜姆的家,也在这里。

没有雾霾、原生态的生存环境,再加上高原的地理位置,让这里成为超级理想的观星圣地。

青山环绕着湛蓝的湖水,人在岸边走、船在湖中游,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给人一种写意般的唯美。

而达祖村,则就在美丽的泸沽湖畔,村民大多都是纳西族,它是泸沽湖四川段的最后一个村。

达祖村约有多年的历史,是从丽江木府迁过去的。全村有近百人,老人和年轻人都在。除了一户汉族,其余都是纳西族。村民都说纳西语,对外也会说汉语,平常也会穿自己的民族服装,主要种玉米、土豆、黄豆、向日葵等农作物。

村民们总是迎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划着猪槽船驶入湖中,开始一天的生活。

达祖村以前的房子大部分都是木头做的,如今靠近泸沽湖边有一些砖房。每家都有间屋子叫“祖母房”,过年时家人会在祖母房给孩子举办成人礼。

村中家家户户种地,养牲口,走在迷宫般的小路中,不时听到几声鸡鸣狗叫,路遇牧羊人憨厚的微笑,田间农作的妇女不时传来优美的歌声,打鱼的大叔一叶轻舟轻快的滑过湖面,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

村民大多信仰藏传佛教和东巴教,两教和谐共存。村中随处可见村民自己修的玛尼堆白塔,人们每次走到玛尼堆都会转经祈福,过年过节也会烧香祈福。每户村民家中都有小佛堂,每天早上都会点灯、烧香、祈福。

怎么去?乘飞机到丽江,再包车前往达祖,车程5小时左右。

吃什么?猪雕肉、辣鸡稠粥、酿酒等。

玩什么?泸沽湖、王妃岛、安娜俄岛、女神湾看日落、篝火晚会等。

末代王妃的故事

肖淑明,又名此尔直玛,原是汉族女子,年生于成都。

年,16岁嫁给泸沽湖纳西族摩梭人首领、左所大土司喇宝臣,成了最后的摩梭女王妃。

此尔直玛原是地地道道的汉族女子,原名肖淑明,年出生在成都一个军人家庭。

比当时一般女孩幸运,此尔直玛能够上学,这让她接触了很多知识,包括进步思想。正值豆蔻年华的她,风采照人,才艺俱佳,一手毛笔字更是写得遒劲潇洒,是公认的才女和校花。除了才貌外,此尔直玛更是有着少有的勇气。她曾经约了3个女同学一起离家去东三省参加抗日,途中被家人追到才作罢。

年,此尔直玛被泸沽湖摩梭人首领、左所大土司喇宝臣看中。当时的西康省主席兼原国民政府二十四军军长刘文辉采用“和亲政策”,将16岁的此尔直玛当作现代的“王昭君”,嫁到了泸沽湖。

此尔直玛这个名字在摩梭语中的意思是“聪明健康”,倔强的此尔直玛也很快适应了泸沽湖的生活,学会了摩梭语和各种摩梭的习俗,包括“走婚”这一让摩梭人闻名于世的传统。此尔直玛说自己刚开始不太能理解,但慢慢才发觉,这种形式讲求感情的绝对忠诚。

远嫁泸沽湖,在土司衙门里当上“掌印夫人”。那一年,肖淑明才16岁。可她年少志高,作为当时的“和亲大使”,肖淑明执掌着摩梭土司的大印,管理着摩梭内部的事务,参与着摩梭部族的征战。此外她还把自己从成都、雅安带来的50本小学课本和一台脚踏风琴运用起来,在当地发展教育,被当地人称为之“当代王昭君”。

末代王妃墓外景

年,泸沽湖地区和平解放,六年后宣布废除土司制度,解放后,肖淑明的丈夫喇宝臣当了县政协副主席。西昌地区民族常务委员会副主任,年,喇宝臣调任四川省民族常务委员会参事,直到年去世。但肖淑明就没这么幸运了,年,她被划为“剥削阶级”而被捕,开始了长达10年的牢狱生活。

年,肖淑明被摘掉了“剥削阶级”的帽子,恢复了名誉。

历经几十年的光阴洗礼,从汉区走到边疆,从淑女到王妃,从王妃到囚犯,从辉煌走向没落,从少女走向中年,从中年走向老年。

肖淑明历经了荣华富贵、艰难坎坷、平淡安静、充满传奇色彩的多彩人生。但是,肖淑明却对泸沽湖的山山水水充满了深深的眷念。于是,她留在了泸沽湖,分到了一块土地,学习耕种,供养四个儿女读书,成为了一名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年10月30日,她突发脑溢血悄然离去,享年81岁。

11月9日,按照摩梭人习俗,家人对她进行了火葬。

遵照老人的遗嘱,她的骨灰被放在王妃岛上……

因为她的故事,所以王妃岛也成了游客去泸沽湖旅行必去的景点之一。

达祖小学

在地理位置如此偏远的达祖村,却有着一所超乎所有人想象的达祖小学。

由于年久失修,也没有老师,达祖小学年曾被迫关闭。多名适龄学童每天要走近20公里的山路去镇中心小学上课,一些村民不得不选择让孩子辍学在家。

年,台湾老人李南阳和友人游静芬来泸沽湖旅游,感受到了这里秀美的风光和闭塞落后形成的强烈对比。看到一些孩子无学可上,李南阳和游静芬便组织台湾爱心团进驻泸沽湖木垮村达祖社,对这座村子进行全方位资助。达祖小学得以重建,李南阳担任了第一任校长,并每年以数十万之巨投入当地的学校、医疗和生态事业。

年3月,李南阳因病去世,临终前嘱咐:一定要把学校办下去。

为了纪念他,村民们把李南阳的骨灰葬在了达祖小学旁。

学校有11个课程,包括自然科学等。小学设施完善,孩子们在这里享受着跟城市一般的教学条件。

学校为了传承东巴文化,包括东巴文字等都开设了专门的课程。

达祖小学生手写的东巴文卡片,你们知道右图的意思吗?

教室、学校的整个包装,都有一套东巴文字。学校的升格老师,会专门去老东巴家里去录老人们讲故事。也会去山沟里走访,去搜集保护东巴的重要资料与古董。

达祖小学生做的手工风铃

老师和学生在一起上生活课

支教的老师来自五湖四海,都是80后和90后。但是规定必须要呆满一年。

这里的孩子不管年岁大小,大多可以用英语交流和游戏,丝毫不逊于城市的孩子。

第一届的孩子,已经有4个在上大学了。

达祖小学现在有多引人注目?

附近方圆10公里村庄的孩子都来达祖小学上学了。

连汪峰都在湖南卫视大型原创音乐公益支教节目《让世界听见》里,在达祖小学当了一回音乐支教老师。

淳朴的民风

在达祖村,村民们的丧喜事全部都有规定:做什么菜,放什么鞭炮,放多少,包红包,最多包多少钱......非常之细,也全都落实了。

避免攀比之心,也使得村民之间更团结。

全村共户人,5个组。每天接待游客需要的划船、篝火晚会,全部都由每家出一个人来做,轮流值日,然后得到的收入平分。

东巴文

很多年以前,达祖村的纳西人主要捕鱼,也都是轮流来的,得到的鱼每家平分。如果村里有大事基本都是人人参与。

当初复建达祖小学时,只有两栋废弃的木头房子,其他什么都没有。李南阳发动村民,全村一起建房子:要求每家每户都出一堆石头和几根木头。游静芬女士由衷地感叹:“长长短短的木头,都不知道怎么分配均匀,怎么去做,但是房子就是这样建立起来了,每家每户都出力,自己搬上来,也没有车。每家每户堆一个小石头堆,然后放三根木头在旁边。”

直到现在,每根木头上还有村民的名字。

对于这些村中的大事,每个纳西人从来不会去计较付出。

在这里,无论是谁,去世后都是在一个3平方米的地方火葬,所有人不分等级。

“大家将来都是要去一个坟场的人,我们都是一样的。”

因为人少,以前他们都自称摩梭人,连服装也穿的是摩梭服装,但如今,大家的自信提升了,对本纳西民族的文化有了自豪感,都回归了“我是纳西族人”。

村落计划,了不起频道匠心巨制。

逃离都市,去向慰藉心灵的精神净土。

这部存档百个东方村落的轻氧纪录片,用一百次抨击心灵的本真记录,留给后世一本不被遗忘的村落百科全书。

如果你觉得你的家乡完全有魅力走进我们的镜头,不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26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