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泸沽湖畔的摩梭人

广西白癜风微信交流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747.html

文/蔺以光、杨牧源、胡超

在云南与四川交界的小凉山深处,有一池清澈美丽的湖——泸沽湖,有一群神秘纯朴的人——摩梭人。泸沽湖因没有受到任何污染而美丽,摩梭人因保留着母系氏族社会遗俗而神秘。新华社记者日前驱车进入泸沽湖,深深地为摩梭人与时俱进的「变」而欣喜,也为他们坚守传统的「不变」而感动。

图说:无人机拍摄的泸沽湖畔的落水村一景。图/新华社

次里平措从他的越野车上下来,笑着和记者打招呼。他说:「你们要是晚一天来,我就坐飞机去昆明办事了。」次里平措是摩梭人,今年五十六岁,从小生活在滇川交界处的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泸沽湖畔的落水村——这个小村子是泸沽湖最热门的旅游点之一。

泸沽湖湖面海拔二千六百九十公尺,面积约五十平方公里,因水质良好而闻名。近年来,当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族文化吸引了众多海内外游客前来踏访,也让湖畔摩梭人的生活发生了许多改变。

次里平措回忆说,过去从泸沽湖去丽江要一天的行程,不但狭窄弯多,有的路段还经常坍方。如今从丽江到泸沽湖的高等级公路已通车,两个多小时就可以抵达。二○一五年十月,宁蒗泸沽湖机场正式通航,从泸沽湖仅需五十分钟可到昆明,九十分钟可到成都。

图说:落水村的摩梭人次里平措(右二)和几名村民在泸沽湖边捡拾垃圾和杂物。图/新华社

日子一年比一年好

走进落水村,一条宽阔的水泥路穿村而过,客栈、超市、酒吧、服装店等映入眼帘。来自各地的游客在湖边赏景,穿着传统服装的摩梭老人在悠闲散步。大部分摩梭村民开起了客栈,房屋经过翻修,每家都用瓦斯和电灶做饭,不再烧柴火。不少村民买了汽车,也使用电脑。年轻的摩梭姑娘、小伙子打扮时尚,有的还做起电商、微商。

然而在三、四十年前,落水村并不是这个样子。由于山高路远,村民的日子并不好过,有些人家种的马铃薯和玉米还不够填饱肚子。为了解决生计问题,一些村民只有上山砍树、下湖捕鱼。

图说:如今落水村的摩梭群众靠划船等旅游服务实现脱贫致富。图/新华社

次里平措说,小时候家里人多,日子过得紧巴巴的,经常吃救济粮。现在他家开了两个客栈,买了两辆车,经济条件在村里算不错。老伴平时带带孙子,跳跳广场舞,过得十分惬意。他得意地抖了抖身上穿的夹克,「这是名牌咧,八百多元(人民币)一件。要是以前想都不敢想。」

次里平措有一儿一女,都上过大学。他的女儿扎西拉姆毕业于云南财经大学,在北京的一家公司工作过两年,和一名北京小伙子相恋结婚。现在女儿女婿一起回到丽江,正准备在落水村开客栈。

扎西拉姆表示:「我从北京回到了泸沽湖,就是想多帮父母分担一些。客栈需要人打理,美丽家园也需要大家来维护。随着泸沽湖水愈来愈清,我们摩梭人的生活会一年比一年更好。」

图说:摩梭姑娘边巴拉姆(右)在落水村的摩梭民俗博物馆,向传承人旦史拉措学习摩梭人传统的织布方式。图/新华社

对外展现摩梭文化

虽然物质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泸沽湖畔摩梭人的一些文化传统并没有轻易改变。

摩梭人依然保留着他们独特的风俗。在落水村,虽然大多数人家开了客栈,但自己居住的房屋形制仍依循传统,分为正房、祖母房、花楼、经堂、门楼等。次里平措说,摩梭家庭多属母系大家庭,许多家都是三代同堂或四代同堂。大家庭成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据了解,宁蒗县近年来大力推进摩梭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积极挖掘整理一批有价值的保护项目,并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文化遗产保护。

目前甲搓舞、永宁乡瓦拉别摩梭人传统文化保护区、转山节、摩梭「成丁礼」等已申报成为国家及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宁蒗县也准备设立摩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开展摩梭语教学及摩梭音乐、绘画等培训。

图说:摩梭人次仁多吉在落水村的摩梭民俗博物馆里介绍他收藏的马帮头骡铃。图/新华社

今年六月,宁蒗彝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审议决定,将摩梭人转山节列为地方性法定节日,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全县放假一天。

落水村有一个摩梭民俗博物馆,是由当地村民次仁多吉和尔青共同创办的。

次仁多吉说:「提起摩梭人,许多人就想到『走婚』,似乎摩梭男女对待感情很不专一,这是对摩梭文化的误解。走婚是以双方感情为基础,自愿结合,没有财产、子女之争,也没有孤、寡之忧。」

博物馆现有展品一千多件,分为民俗陈列馆、祖母房、花房、图片展览馆、服饰馆等。谈到今后的打算,次仁多吉很乐观,「我们打算进一步扩大影响力,还要在网络和移动端推广,让更多人了解摩梭文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