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百年党史重大事件概览
(之三)
李金华姚智渊(市委史志办)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8.城市建设的丽江智慧
丽江解放后,专区地委和丽江县委对城市建设发展及时研究规划,采取以狮子山为界,新城脱开古城朝西北方向发展的城市建设规划。从那时起,保留古城、另建新城成为丽江城市建设的基本思路和原则。按照这个思路,年建成狮子山北麓双石桥至玉河桥的道路(新大街),后又建成县城南郊卿云村客运站至新大街三岔路口的民主路。年起新修建新大街三岔路口至文明村岔路口路段的镇东路,到年全线通车。年后,地委、专署和丽江县委、政府的党政机关,先后在新大街之福慧村一线选址新建,逐渐形成福慧路。年7月,国家建筑工程部规划设计院、省建筑工程厅工作组协助丽江编制城市建设规划方案。规划方案的主要内容为:县城建设以功能分区,古城八一下段机床厂以南为工业区;古路湾专区大礼堂及黑龙潭的西北面为居住区;西南面为行政办公区;东南的狮子山、东面的象山为风景区。到年,形成了新大街、民主路为商业服务中心区;福慧路为行政办公区;人民广场为文化活动中心;民主体育场为体育活动中心;木氏府邸、白龙潭、狮子山、象山、黑龙潭至清溪村为风景名胜区的基本框架。年,全国人大常委竺可桢到丽江视察,对丽江城市建设思路给予肯定,提出“老城保留,发展新城”意见。年,上海同济大学教授葛如亮到丽江考察大研古城后,对大研古城给予高度评价,并向地、县党政领导建议“对古城要认真加以保护”。
丽江撤地设市庆典大会和钟泽摄
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古城内因交通不便等原因,带来发展缓慢和群众生活困难,丽江计划在古城内修建一条公路,打通南北交通。云南工学院建工系教授朱文良一直对丽江古城情有独钟,早年对古城的建筑风貌也作过深入的调查,他知道古城的价值所在。当年到丽江听说政府要在古城内修公路,并已经成立工程指挥部正准备马上动工时寝食难安,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与理性,连夜起草了份“紧急呼吁”的信,以最快的速度发给了时任云南省省长的和志强。信发出20天后,年8月14日,和省长就作出了明确批示:“此件转丽江地区地委、行署,丽江县委、县政府(抄送建设厅),较完整地保留丽江古城很有必要,这不仅是为了研究颇有特色的纳西族民居建筑的需要,也是为了适应开放和旅游所必须。国内外专家多次呼吁,请你们认真研究,务必做到保留丽江古城。”“务必做到保留丽江古城”,字字千金,这封力敌千钧的批示下达后,立即制止了那场计划,使古城避免了可怕的灭顶之灾,可以说,也由此成就了如今的丽江。
一个为民请命、为历史负责的教授,一个高瞻远瞩、睿智果断的省长,使丽江古城命脉得以传承,为丽江、为中国、也为世界留下了一座完整的文化遗产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9.“23”大地震的涅槃重生
年2月3日19时14分17秒,丽江境内发生7.0级大地震。这次地震震级高、烈度大、范围广。伤亡人,其中死亡人,重伤人,20多万人无家可归,10多万头大小牲畜死亡,房屋受损面积万平方米,直接损失达46亿元。
面对突如其来的大灾难,丽江各族人民没有被困难吓到,而是勇敢地从废墟中爬起来,站直身躯,把对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全国人民及国际社会多方支援的感激之情,凝聚成公而忘私、患难与共、撼天动地的抗震救灾精神,以饱满的热情、全新的风貌投入到抗震救灾、恢复重建的繁重工作。
在大地震中变成废墟的村公所
在组织抗震救灾中,一是地震灾区的死者得到了妥善安置、轻重伤员得到有效救治。二是迅速开展恢复重建工作,开创了“丽江速度”。震后15天内解决了20万受灾群众的“吃、穿、盖、住”问题;30天内排除了基础设施险情;90天内,灾区农户基本实现“人有住处、粮有放处、畜有关处”的“三有”目标;原定3年完成的恢复重建任务2年内基本完成。三是以丽江古城“修旧如旧”恢复重建为基础,努力将其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四是以滇西北旅游规划会议为契机,抓住“23”大地震的宣传舆论效应,在加快完善道路交通、机场设施、宾馆酒店的基础上,迅速启动丽江旅游业。
截至年的恢复重建10年间,丽江进入了以旅游业的发展壮大带动全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加快发展时期。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84.82亿元,是年的3.98倍;地方财政预算收入完成7.3亿元,是年的7.06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8.6亿元,是年的7.94倍;旅游总收入58.24亿元,是年的19.4倍。丽江的经济社会实现了“弯道超车”,成为了变大灾难伟大机遇促大发展的成功典范。
10.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宁海模式”
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宁蒗县是一个集“山、少、边、穷”为一体的国家级特困县。由于基础差,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教育事业发展几乎是从零开始,并长期处于极度落后的水平。年,宁蒗县委、政府寻求与宁蒗有过木材贸易的海安合作,借助海安教育优势来发展教育得到了海安县委、县政府的支持。经友好协商,两县决定整体引进教育机制:宁蒗向海安群体引进教师,5年一轮换,共同创办一所初级中学,把海安的学校办到宁蒗去。作为互惠条件,宁蒗每年支持部分海安发展教育急需的木材。当教育合作的协议在掌声中诞生时,宁蒗、海安的领导及相关负责人或许没有意识到,他们以“木材换人才”的朴素想法竟是如此地惊天动地:在全国首开群体支教的先河,比党中央号召西部大开发先行了10年!
年第一轮海安教师合影
年8月,以梅德润为校长的第一批33名海安教师抵达宁蒗。年中考,两个毕业班88名学生中,22人考取昆明、丽江等地中专,26人考进县内外重点高中。语文、数学、政治的“状元”全出在宁海中学,人均总分和升学率列全县第一。宁蒗县政府设置的18项重奖中,宁海中学夺得了9个。宁海中学一鸣惊人!年,宁蒗跨入全国民族教育先进县行列。宁蒗教育整体办学水平发生了质的飞跃,由历代积贫积弱的极度落后,跃入全省先进行列!年8月,宁蒗又继续引进第二批22名初中教师,同时引进23名高中教师到县民族中学支教,在此基础上,把支教扩大到高中教师。支教年限由原来的5年一轮改成3年一轮。从此,宁蒗高中教育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宁海模式”在全市各族干部群众中,特别是广大教育战线铸就了“敢为人先、知难而进、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争创一流”的宁海精神。宁海模式”开创了东西部教育合作的先河,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较好的影响。“宁海模式”作为加快西部民族贫困地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成功探索,成为了东部发达地区支援西部民族贫困地区发展教育事业的极佳模式。
11.华坪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探索
丽江市华坪县地处金沙江中段北岸,属于干热河谷地带,气候炎热,土地肥沃,非常适宜芒果种植。年起,华坪就有人开始种植芒果,但没有形成产业规模。年,华坪被列为农业综合开发县,县委、政府立足县情、审时度势,做出大力引导发展芒果产业的战略决策。当时华坪是全省煤炭产业大县,正处于煤炭发展“黄金”时代,做出这样的产业转型决策的确是十分不易、高瞻远瞩的。在农业综合开发政策和项目的引导下,首先在石龙坝镇德胜坪投资万元建设了亩晚熟芒果基地,一举获得成功,带动了荣将镇龙头果子山、石龙坝镇龙泉等地大力发展芒果种植。
华坪两山基地创建:临江村金沙江百里芒果长廊生态修复模式
随着芒果产业效益不断提高,而煤炭产业发展“盛景”不再,越来越多的煤炭企业主转向投资芒果产业,更是强力推动了芒果产业的快速发展。到年,华坪全县有多农户种植经营芒果,芒果种植面积超过23万亩,收入超过10亿元。华坪实现了从黑色经济向绿色经济的转型,正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道路上昂首阔步、勇往直前。
12.文旅融合的丽江发展成就
文化就是财富。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多元的民族文化资源是旅游的核心竞争力和强劲牵引力。丽江地处滇、川、藏大香格里拉的核心地区,是羌藏文化圈、汉文化圈和濮越文化圈的重要交汇区。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东巴文、蜚声中外的纳西古乐和东巴绘画以及独特的建筑艺术和宗教文化等,是丽江东巴文化的鲜活因子。泸沽湖“女儿国摩梭人风情,因其婚姻家庭仍保存着“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习俗,为人类母系社会婚姻形态的最后领地。被称为“人类母系文化最后一片净土”。永胜边屯文化和他留文化日益获得外界专家学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