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载崛起新盐源

本文转自:凉山日报

□文/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文俊 图/盐源县融媒体中心提供

“美丽的盐源,盐如白云,宝藏遍地;各民族团结,幸福安详……”

在盐源城区的大街小巷和各个公园里,这首旋律欢快的歌曲被高频播放,令人心情明朗,这是富裕起来的盐源老百姓正在用歌声表达幸福和感恩。

歌声飞扬,飞过硕果满枝的苹果园和风景如画的泸沽湖,飞过盘绕群山的通村公路和焕然一新的村村寨寨,仿佛在向更多人讲述“苹果之乡”盐源县群众70载的奋斗故事,歌颂这片土地上发生的喜人巨变……

从无到有奋斗不息

盐源,古称定笮县,曾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因盐铁之利而几度兴盛辉煌。

今年6月,“探秘定笮古文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届盐源青铜文化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学术研讨会”在四川省凉山州盐源县举行。考古发现,该地区人类活动历史上溯至年前,青铜时代延伸至商代晚期,被考古学界誉为四川地区继三星堆和金沙遗址外的又一“青铜王国”。

年3月25日,盐源县宣告解放。至年,盐源先后进行了政权建设、剿匪肃特、减租退押、“三反五反”、土地改革、民主改革、“一化三改造”等政治运动,全县各族人民共同步入社会主义康庄大道。

但是,受地理和历史因素影响,盐源县的经济社会发展一直较慢,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绝大多数农村群众依然处于贫困线以下。

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盐源县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县委、县政府积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调整产业结构,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全力以赴进行经济建设,盐源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

农林水利畜牧业方面:至年,先后进行了农业综合开发、民族地区粮食“双增”、退耕还林等工程建设;年,全县农业总产值为8.72亿元,是年1.5亿元的5.8倍;粮食总产量为13.78万吨;苹果成为盐源县新兴产业,至年,全县苹果种植面积达15万亩;年10月1起,全县全面停止天然林采伐;大力发展畜牧业等。

工业、交通运输、邮政电信业方面:至“十五”期间,盐源工业初步形成以冶金、矿山、煤炭、食品、水电、建材、盐化工为主的县级工业体雏形。年,全县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为5.6亿元,实现利润1.7亿元;年,全县公路通车里程为公里;年,全县交换机总量为门,电信用户达户,业务总量为万元等。

教育方面:截至年,全县有小学所、初中14所、职业中学1所、高中2所,教职工人,学生人,年底,盐源县“两基”攻坚通过省州验收合格。

医疗卫生:截至年,全县卫生机构达个,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立,群众看病难问题得到较大缓解。

进入21世纪后,盐源县又陆续出台实施扶贫开发规划,着力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引导贫困群众在国家的帮助和扶持下,增加收入、稳定解决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缩小发展差距。到年,盐源县地区生产总值破60亿元,是年的3.3倍;经济总量升至全州第五位;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为8.9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0.84亿元。

脱贫攻坚斩断穷根

盐源,地处四川省青藏高原东南缘、雅砻江下游西岸、凉山州西南部,境内有彝、汉、蒙、藏等14个常住民族,总人口为39万人,是西南地区最大的苹果生产基地,泸沽湖优美的自然风光与独特的母系氏族人文风情举世闻名。但由于山水阻隔、信息闭塞、交通落后、干旱缺水等因素制约,盐源发展依然严重滞后。

年11月,千里凉山,吹响脱贫号角、擂响攻坚战鼓,盐源,也因此开启决战贫困、跑步小康的伟大征程。

经精准识别,全县个行政村中,有贫困村个,其中深度贫困村52个,极度贫困村7个,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户人。

脱贫攻坚以来,盐源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脱贫攻坚是“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为解决好“谁来扶”的问题,制定出台《关于集中力量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明确打赢脱贫攻坚的总目标、机制创新、保障措施等要求;成立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和指挥部;建立了县、乡、村“三级书记”抓扶贫的工作体系,严格实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制度,落实全员责任制,制定下发《“五个一”联系制度》,实行县级领导分片联乡包村,机关单位包村、干部职工包户,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队常驻,技术人员指导的“五个覆盖”脱贫帮扶机制,实现脱贫攻坚县、乡、村、户都有人抓、有人帮、有人扶;建立县级扶贫巡回督导机制常态化开展督导,确保工作落实到位;强化组织保障,夯实战斗堡垒,选派名驻村第一书记,组建支工作队进驻贫困村和有20户以上贫困户的非贫困村;统筹用好东西部扶贫协作、省内对口帮扶、省综合帮扶力量,为凝心聚力打赢脱贫攻坚硬仗形成了强大力量。

脱贫攻坚期间,该县累计投入财政资金近50亿元。建成通乡、通村公路公里,是过去60余年的3倍;实施彝家新寨建设安全住房套;完成易地扶贫搬迁户。全县30个乡镇“乡三有”全面达标,个贫困村“村七有”全部建设完成,贫困户脱贫“一超六有”基本全面达标。全县累计实现个贫困村退出,户人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06%,脱贫攻坚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及国家抽检评估及统计普查。

盐源县“十三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由年的.34亿元增长至年的.29亿元。年,盐源县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86亿元,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48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元、元。

截至年底,苹果种植面积达到42万亩,年产量达59万吨,年产值30亿元,“苹果之乡”已经美名远播。

现在的盐源县,无论城里乡下,硬化路都通到了家门口,群众的衣食住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农民生活质量不断攀升。

全面振兴未来可期

“十四五”时期,是盐源全面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建成“五个盐源”的关键时期。盐源县科学编制了《盐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阐明了“十四五”期间以及未来十五年该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

在7月5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盐源县第十五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盐源县明确提出,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实施“生态立县、产业强县、文化兴县”发展战略,继续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促跨越,确保经济年均增速保持在12.5%以上,力争到年全县经济总量突破亿元,年达到亿元、在年的基础上实现翻番,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超过全州平均水平,财税收入显著提高、产业结构显著优化、经济活力显著增强,县域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在“抓发展”上,一是将高标准夯实发展基础设施。交通设施方面,尽快开展西香高速、攀盐高速等项目建设,力争盐源发展早日进入“高速时代”。加快推进G磨盘山隧道至大金河二级改造、S泸沽湖过境改线、黄泥坪梁子特大桥等改善提升项目,到年实现乡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比例达60%以上、30户及以上自然村落通硬化路比例达50%以上;水利设施方面,将积极推进“引雅入盐”抽水蓄能综合利用项目建设,倾力服务龙塘水库、马鹿塘水库等重点水利项目以最快速度推进,力争早日竣工,到年实现全县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80%以上等。二是高质量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农业方面,立足苹果、核桃、花椒、烟叶等优势农业产业,大力培育壮大新型农业主体,到年,新增龙头企业12户、农民专业合作社40个以上,不断提升“盐源苹果”“盐源核桃”“盐源花椒”等区域品牌优势,力争新认证“三品一标”11个。工业方面,一手抓存量工业绿色转型,一手抓新兴产业绿色发展。大力推进风电、光伏、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发展,加大新能源产业项目建设,全力推动中国华电集团、雅砻江公司盐源新能源总部基地建设,科学规划风电、光伏产业布局,力争到年,风电、光伏装机总量达万千瓦。第三产业方面,着眼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天府旅游名县,大力推进泸沽湖创5A、卡拉坝热气球空中游览、柏林湖苹果庄园等重大旅游项目,努力构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促进一二三产业功能互补、链条延伸。三是高水平优化融合发展格局,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提升全域开放水平,持续优化营商服务环境。

在“惠民生”上,将继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努力建设全州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持续加强公共服务供给,新建、改扩建各级各类学校30所,有序推进“幼儿就近入学、小学向乡镇集中、初中向县城和中心镇集中、高中向县城集中、资源向寄宿制学校集中。医院、医院“三乙”创建和泸沽湖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建设,加快补齐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短板,不断完善覆盖全民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接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聚焦产业推进乡村发展,持续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一批农产品加工聚集区和现代特色农业产业集群;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以盐文化、青铜文化、笮文化、摩梭文化为重点,深入挖掘盐源优秀传统文化,梳理提炼能够展现盐源文化内涵、精神内涵的文字符号。积极推进皈家堡遗址、老龙头墓地、卫城古镇、“五所四司三码头”等遗址遗存的挖掘保护和文化价值发掘,以文促旅、以旅彰文,进一步推动盐源文旅融合发展,努力让更多发展成果惠及全县各族人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奋力谱写新时代凉山更加出彩的盐源绚丽篇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274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