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俄亚大村已黄昏,在村口的老桥前站了半小时,经过了十几拨马帮,驮人,驮物,驮什么都有,渐微的天色,土黄的画面,由近而远的铃声,就像在入神看一部老电影。
翻过一座座大山,穿过一道道峡谷,俄亚大村处在滇川两省的丽江、中甸、宁蒗、稻城、木里五县的交界处,一条龙达河从村前穿过,是一个真正的“鸡鸣两省五县”的地方。村南山是村民开垦的梯田,层层叠叠延续到半山腰,民居依山而建,石料垒墙,白土盖顶,户人家彼此相连,鳞次栉比,形似蜂巢。唯一的新房子,是浙江湖州援建的一所学校。
俄亚大村一批最老的房子,建在这块巨大的山崖上,依山面水,坐北朝南,据说早年山里野兽猖獗,可以居高临下防范,据说龙达河汛期涨水,高地还可以避灾。古人的巧夺天工,给我们留下了无穷的想象。
传说很久以前,丽江木氏土司的一个管家到无主之荒的俄亚打猎,淘米时撒落了谷子在泉水边。秋天,当他再到这里时,只见几棵水稻在泉水边结着沉甸甸金黄的谷穗,于是回去后,他就迁了一部分人来这里定居。从那以后,俄亚的纳西族逐渐繁衍,人们推选他及其后人为俄亚地区的世袭头人,称他为木官,木官土司统治了俄亚四百多年。
早年藏民族发明了独具民族特色的伸臂桥,广泛分布于横断山脉的江河流域,可以行人,也可以走骡马。在俄亚大村外的水洛河上,有一座已经损坏的伸臂桥,巨大的桥墩压住粗大的原木,其上层层排列,一层一层地逐渐向江心伸展,全桥不用石灰、石条,不用一颗铁钉,也不用绳索捆扎,像伸出的手臂。据说过去为了防备土匪和强人的骚扰,村子里派人把守,白天通行,夜里就抽掉上面的木杆。马帮便在这一带出名。
5月正是农忙季节,清晨的阳光洒进俄亚时,纳西人的骡马开始陆续走出大村,山寨里马铃声此起彼伏。大村通了公路,过去靠骡马翻山越岭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主要是往田里送肥,或从村口往家里送物料。也许不久的将来,马帮这条俄亚大村流动的风景线,将退出人们的视线,留存在大村人的记忆里。
清早,遇见俄亚人的水磨作坊,飘着馥郁的粮食浓香。俄亚人的主食是苞谷,“巴来”馍馍就是用苞谷和荞麦磨粉加水调成的,早年男人要出远门,家里的女人就会连夜烙许多“巴来”,以作路上的干粮。在龙达河边,许多家庭都建水磨房,形成一片。
走访了几户俄亚大村人家,留守的老人用棉麻天然材料制作大襟长衫或是腿扎绑,带我看她们屋里的老照片,听不懂她们的语言,但看得出来,她们对自己的传统手工艺很自豪。
传统手工由于极度封闭的自然环境,使俄亚保留了许多纳西族的古老遗俗,被称为“纳西族原生态文化留存地”。纳西族奉行东巴教,东巴教在当地具有十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东巴文是一种兼备表意和表音成分的图画象形文字,源于纳西族的宗教典籍兼百科全书《东巴经》,有多个单字,词语丰富,能够表达细腻的情感,记录复杂的事件,被称之为世界唯一存活着的象形文字。
央章次里是俄亚大村现在的大东巴,他整理的东巴经有多册,平时除了研读经文、画图画和祭符,纳西族里的重要仪式节庆,村里的红白喜事都要他主持,还收了两个徒弟,他最担心的是千年东巴文化哪一天会失传。
这时我忍不住问东巴,“一夫多妻,一妻多夫”是真的存在吗?央章次里说:在俄亚大村,兄弟几个共娶一个妻子的风俗古来有之,过去村里的老辈人最怕分家,大村跟别的地方不一样,分了家就吃不饱饭,为了家庭财产不分割、人员不分离,所以家长只会让几兄弟娶一个媳妇,姐妹共嫁一个丈夫的“伙婚”习俗就一直延续下来。到现在姐妹共夫的家庭在俄亚基本没有了,兄弟共妻的家庭也越来越少,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受外界文明的影响,年轻人已经不兴这一套了。
四百多年的自耕自足,四百多年的古老文化,浓缩成了今天那份与世隔绝的神奇与宁静,旅游要趁早。